周易大义图说
二卷。清郑凤仪撰。凤仪字南荣,原名豹文,浙江萧山人,乾隆举人。此二卷,上卷载图四篇、说三篇,下卷载图说九篇,末附修道堂月课张之槎课卷一首,及郑氏自作纪梦诗一首。卷首有汪廷珍序及自序各一。全书不过两万言,其谓天尊地卑,乾坤既定,乾六画从阳升为刚,坤六画从阴降为柔。又谓升降卦变,从河图之无而有推出;升降卦气,从洛书之有而无推出。太极为乾初,两仪为坤上,推上为阴阳,推下为一二等升降之法,方能得其传。今存嘉庆间刊本。
二卷。清郑凤仪撰。凤仪字南荣,原名豹文,浙江萧山人,乾隆举人。此二卷,上卷载图四篇、说三篇,下卷载图说九篇,末附修道堂月课张之槎课卷一首,及郑氏自作纪梦诗一首。卷首有汪廷珍序及自序各一。全书不过两万言,其谓天尊地卑,乾坤既定,乾六画从阳升为刚,坤六画从阴降为柔。又谓升降卦变,从河图之无而有推出;升降卦气,从洛书之有而无推出。太极为乾初,两仪为坤上,推上为阴阳,推下为一二等升降之法,方能得其传。今存嘉庆间刊本。
五卷。清陈訏(1650-约1722)撰。陈訏字言扬,浙江海宁人,曾官淳安县教谕。1683年著《勾股述》二卷附《开方发明》一卷。1722年著《勾股引蒙》,原本不分卷数,《四库全书》收入时按其内容归为五卷
四卷。撰著人姓名不详。该书原名《平定海寇方略》,系未刻稿本,民国初年在整理内阁大库档案时发现的。傅孟真因厌恶《平定海寇方略》之名,而改为现名(但在现名下,仍记有原名)的。本书所记的内容,正如朱希祖在《
三卷。清张惠言撰。张氏认为郑、荀均是费氏易学,故述两家易说合为一编。张氏称:“郑言礼,荀言升降”,其驳郑氏卦爻无变动谓之彖词,谓七八者彖,九六者变,经称用九用六,而辞皆七八,名与实不符。其论尚精当,学
四卷。清杨陆荣(生卒年不详)撰。杨陆荣,字采南,青浦(今属上海市)人。著有《易互》、《禹贡臆参》等。《五代史志疑》成书于康熙年间,是摘《五代史》疏漏或谬误而作,如“唐太祖兄弟传。所载”太祖有四弟,克让
一册。撰者不详。英国梅益盛山东周云路合译。格非,英国在华传教士,咸丰五年(1855)进入中国,宣统三年(1911)回国,次年即去世。在华传教达56年之久。该书即述格非一生事实。现存广学会本。
玉鞍重倚。却沉吟未上,又萦离思。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半面曾记。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
十二卷。明陶望龄(生卒年不详)撰。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今属浙江省)人。万历癸丑(1613年)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撰《解庄》一书。明儒注解《庄子》者,多为旁证博引;而陶望龄之作,仅此寥寥数条
一卷。旧本题为宋代僧人仲仁撰。仲仁,僧,号华光长老、华光道人,与黄庭坚(1045-1105)同时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住衡州(今湖南湘水一带)华光山。华光长老酷爱梅花,方丈之内植梅数株,每当花开之
三卷。赵钺、劳格撰。赵钺、劳格,均见《唐尚书省郎官自柱题名考》条。唐太宗时,御史台别置台狱,囚禁刑徒,以备审讯。武则天时任用酷吏,台狱恒满,殿中侍御史崔惇又于其旁列置精舍,以佛典忏悔刑徒,因撰《大唐御
四卷。清吴超然(生卒年不详)撰。约为同光间人。吴超然字韵霆,湖南益阳人。同治六年举人。他幼负俊才,喜为恢奇之言。此集为作者卒后,友人廖树蘅为之付刊。其诗大抵才思横溢,词藻缤纷,风格模仿李白。就中以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