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参同契章句

参同契章句

一卷。清李光地(详见《周易观象》)撰。前人研究《周易参同契》者,多依彭晓、朱熹、陈显微、陈致虚等家注本。自明代杨慎称掘地得石函中《古文参同契》以后,最早有明代蒋一彪依杨慎本作《古文参同契集解》。据杨慎所述,其所得古本,有《参同契》三篇及《后序》一篇为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笺注》三篇及《后序》一篇为东汉徐景休著;有《三相类》二篇及《后序》一篇为淳于叔通补遗。其后有学者认为杨慎之说不足信。怀疑杨慎是据《旧唐书·经籍志》之言,以及宋代朱熹称《赞序》可能为“注之后序”(见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一语、宋俞琰称《参同契》三篇为魏伯阳、徐从事、淳于叔通“三人各述一篇之说未必不然”等语(见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使《三相类》分别于《参同契》,伪造古本。李光地又暗合其说,只认为杨慎关于《三相类》为淳于叔通补遗不妥,依《旧唐书·经籍志》,称其为魏伯阳注,也不载徐景休《参同契笺注》,又分《三相类》为三篇。而与二书之后各列炉火一篇,与杨慎所谓“古本”有异,不知其所据。李光地于自序中说《参同契》“独《汉魏丛书》所载似是原本”。而据学者考证,李光地所指朱长春本,是抄袭陈致虚本,说明他未加详考而致此误。虽然李光地撰此书颇费心机,而对后世影响甚微,其传本也很少。清《四库提要》据安徽巡抚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猜你喜欢

  • 高常侍集

    十卷。唐高适(701?-765)撰。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渤海(今属河北)人,《旧唐书》又作渤海蓨人。少性拓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天宝中,士大夫均以诗歌干进。高适年过五十,

  • 桂阳石洞记

    一卷。清彭而述撰。彭而述,字禹峰,南阳人。明崇祯间进士,任阳曲知县。清代官至云南布政使、贵州巡抚。所作诗文,皆雄奇峭拔,著有《读史亭诗文集》。康熙初年,任上湖南道、湖南提学等职,是记为此两任之间游记。

  • 周易学

    不分卷。清沈梦兰撰。梦兰字古春,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乾隆举人,官至宜都知县。所著有《周易学》、《尚书学》、《毛诗学》、《周礼学》、《孟子学》、《沟洫图说》等。此书不分卷,上、下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先讲

  • 易义偶存

    一卷。清易慎省撰。易慎省,湖南湘潭人。作者说易以发明义理为主。继承了程子六十四卦皆来自乾、坤二卦的论点,摒弃了朱子卦变之说;继承了来知德易注说,而摒弃了其错综之论。书中于易道渊源,多有阐发,与陈梦雷《

  • 卮林

    十卷。补遗 一卷。明周婴(生卒年不详)撰。周婴,字方叔,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崇祯十三年(1640)以贡入京,特授上犹县知县。此书共十卷,又补遗一卷,广征博引,纠正群书及其注疏的讹误,共四十家。每

  • 诗经音韵谱

    五卷。《触解》一卷。清甄士林撰。士林字毅庵,汝州(今河南汝州市)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曾任平原县知县,罢官后主讲于清源书院,本书即成于此时,卷首有著名学者马瑞辰序,又有自序、例言、四声指掌图、

  • 梁氏丛书

    四种,八十卷。清梁学昌等编。梁学昌,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梁玉绳之子。该丛书收梁学昌祖父梁同书《频罗庵遗集》十六卷,梁学昌之父梁玉绳《清白士集》二十八卷(包括《人表考》九卷、《管子校补》二卷、《元

  • 读孝经

    四卷。清应是(生卒年不详)撰。应是,字敬非,号敬斋,宜黄(今属江西)人。康熙八年(1669)举人。笃学力行,绝意进取。著有《纵钓居文集》。该书以唐、宋注疏为主,参照陈选集注及各家之说。应是自注之文则以

  • 春秋左传要义

    三十一卷。宋魏了翁(详见《周易要义》)撰。此书亦其所辑《九经要义》之一。其体例亦同于诸经要义,乃节录先儒注疏之文,每条之前,各为标题,而系以先后序第。魏了翁《李明复春秋集义序》云:“余尝览诸儒之传,至

  • 愚斋反经录

    十六卷。清代谢王宠撰。谢王宠字愚斋,陕西人。全书主要论述儒家为学之道及易理、性理之说等内容。其中卷一至卷四为“论语尊注解意”,卷五为“《小学》、《大学》、《中庸》、《孟子》指要四种”,第六卷为“《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