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七书讲义

七书讲义

四十二卷。宋施子美撰。施子美,生卒年、仕履皆不详。据江伯虎《施氏七书讲义序》,宋三山(今福建福州)人。“年少而升右庠,不数载而取高第,为孙、吴之学者多宗师之”。施氏于《讲义》之中,发挥自己的见解,又广引史传为之参证,内容丰富,说服力强。为《武经七书》现存最早的注解本。计《孙子》十一卷、《吴子》五卷、《司马法》五卷、《尉缭子》九卷、《三略》三卷、《六韬》六卷、《李卫公问对》三卷,共四十二卷。此书最早刻于金代宣宗时。此后原本流散日本,据日本服部宇之吉《佚存书目》著录,此书在日本有庆长、元和、宽永、元禄、文久五种刊本,而以文久三年(1863)刊本较为流行,国内通行本多据此翻刻。日本文久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均有藏本。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藏民国十六年(1927)自强书局石印本。近刊入《中国兵书集成》第八册(解放军出版、辽沈书社出版)。此书或题《施氏七书讲义》。

猜你喜欢

  • 纲目订误

    四卷。清陈景云(详见《通鉴胡注举正》)撰。朱熹《通鉴纲目》成后,为其注释、补遗、订误者有宋尹起莘、周密,明张自勋及清芮长恤等。然诸家之说,或不甚确切,或有漏略。景云之书采摭诸家所未及,悉引据前史原文,

  • 四书字义

    见《北溪字义》。

  • 汉石经考异补正

    二卷(适园丛书本)。清瞿中溶(1769-1842)撰。中溶字苌生,号木夫,后更号空空叟,江苏嘉定(今江苏嘉定)人,精于金石,所至访碑考古,搜罗颇丰。他是钱大昕的女婿,曾校刻钱氏著作。此书为补正杭世骏《

  • 文筌

    八卷。附《诗小谱》二卷。元陈绎曾(约1329年前后在世)撰。(生平详见《文说》辞目)。是编分古文小谱、四六附说、楚赋小谱、汉赋小谱、唐赋附语五类,体例繁碎,大抵妄生分别,强立名目,殊无精警。诗小谱二卷

  • 尺牍隽言

    十二卷。明陈臣忠(约1619前后在世)编。陈臣忠字景周,福建莆田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官至南京刑部郎中。此书摘录古人书牍,自周、秦迄于宋、元。有所点评,并以朱墨版刊行。《四库全

  • 徵观楼法帖

    二卷。清潭芳州刻。标题“徵观楼法帖”五字为篆书。下有“漱芝珍藏”印。上卷称苏轼书,下卷为文征明父子书。苏轼书为《秋牡丹诗》五律十六首。《夜坐》五律一首。《西山观月》、《朔风》七律各一首。其诗意浅薄,字

  • 鲁礼禘祫疏证

    一卷。清皮锡瑞(1850-1908)撰。皮锡瑞清末学者,字鹿门,一字麓云,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90年主湖南龙潭书院讲席,其后移席南昌经训书院。著《师伏堂诗草》、《今文尚书考证》、《尚书中候疏证》

  • 古周易音训

    ①二卷。辑佚书,宋吕祖谦(详见吕祖谦《古周易》条)撰,清宋咸熙辑。《朱子古文周易跋》载有《音训》一篇,乃吕祖谦门人金华王莘叟所笔受。原书久亡佚。朱子之孙鉴附刊于《周易本义》后,此本亦不传,散见于元董季

  • 尚书中候疏证

    不分卷。清皮锡瑞撰。郑玄《六艺论》根据《尚书纬》,声称“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隋书·经籍

  • 书经直指

    见《尚书直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