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经今古文之争

经今古文之争

儒家学派内部不同派系的斗争。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经典散佚。汉初,除挟书之律,搜求古代典籍,儒家经典逐渐齐全。人们将凭记忆背诵,靠师徒口耳传授下来的五经,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作为教本,称为今文经,把从民间或孔壁挖掘搜集的,用篆文(战国时文字及秦小篆)书写的儒家经典, 称为古文经。今文经与古文经,不仅记录文字,读法不同,而且各有师承,形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今文经学派把儒家经典看作是政治课本,穿凿附会,偏重于探索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在治经过程中,夹杂谶纬迷信成份,把经学阴阳五行化。古文经学派把六经看作是古代历史资料,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举大义,不为章句之学,不凭空臆造,不用阴阳五行天变灾异之说。西汉时,今文经学派兴旺发达,立有五经十四博士,占据统治地位。古文经学派流传于民间,不得列入学官。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建议将古文经《左传》、《毛诗》等列于学官,遭到今文经派博士和执政大臣的反对。汉平帝时,王莽为托古改制的需要,一度将《左传》、《毛诗》等古文经列于学官。汉光武帝刘秀取消古文经博士,古文经学仍在民间知识分子中传播。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辈出,相形之下,今文经学虽得统治者扶植,但由于烦琐、妖妄,而逐渐衰落。东汉末年,郑玄博通古、今文经,以古文经为宗,杂揉今文、古文经学,遍注群经,使经今古文之争暂告平息。古文经学派在魏晋、隋唐时影响较大,宋明时衰落。清代学者继承古文经派方法,在古籍整理、语言文字研究上取得较大成就。今文经学派自东汉衰落后,至清末再次复兴,主张变法,托古改制。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才逐渐消声匿迹。

猜你喜欢

  • 弼德院

    清末官署名。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仿行宪政成立责任内阁,为总揽国政的最高机关,但又恐其职权过重,另设弼德院,规定“该院权限与内阁相为维系”,名为“用备顾问”,实则以为制约。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

  • 正隆官制

    金海陵王颁行的中央新官制。因其正式颁行于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故称“正隆官制”。参见“海陵改制”。

  • 祁连山之战

    汉武帝时霍去病出击匈奴的重大战役之一。汉武帝在与匈战争中,采用了正面坚持,侧翼出兵,东西夹击的方略。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率领万骑,出陇西(今甘肃临洮南),讨伐匈奴遫濮部,西入匈奴地千余

  • 剌钵制

    金初承袭辽“纳钵”制度,皇帝外出游猎称“刺钵”,或亦建行在,称行宫。熙宗在混同江及临潢好水川(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附近),撒里乃(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北),海陵王在中都西南大房山、良乡(均在今北

  • 赵应元、谢迁抗清斗争

    清军入关之初山东人民的反抗斗争。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九月,李自成裨将赵应元领导的起义军占领青州(今山东益都),杀掉清山东巡抚王鳌永,各地义军纷起响应。顺治三年十一月,谢迁率众起义,一举攻占高苑县

  • 西厂

    官署名。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设立西厂,由宦官汪直提督厂事,其权势超过东厂。汪直以西厂为据点,勾结朝官王越、陈钺,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威势倾天下。西厂特务横行各地,引起

  • 更戍法

    宋代兵制。又称出戍法。宋初采纳谋臣赵普之议,令禁军部分驻守京师,部分戍守外郡。戍守边地重镇的称驻泊或屯泊,戍守内郡重地的称屯驻。另有移驻就粮或守护漕路要津者,称“就粮军”。戍守外郡者定期轮换, 以使士

  • 王翦乞田

    战国末年,秦将王翦伐楚临行时向秦王嬴政(即秦始皇)乞田的故事。起初,秦王用李信言,使其带领二十万兵伐楚,结果大败;乃改用王翦言,使其带领六十万兵伐楚,始皇亲自送至灞上(今陕西西安东)。王翦行前,向秦王

  • 墨子救宋

    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楚惠王(公元前488-公元前432年在位)时,公输盘 (盘音ban, 一作“般”或“班”)为楚国制造云梯将用以进攻宋国。墨子听说,迅速从鲁赶至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

  • 新蔡战役

    李自成农民军歼灭明将傅宗龙部的战役。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二月,李自成农民军占有河南大部后, 明廷震惊,特令陕西总督丁启睿以兵部尚书代杨嗣昌督师,以原任兵部尚书傅宗龙为陕西总督,调保定总督杨文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