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柳条边

柳条边

清初在今辽、吉两省,插柳结绳,以定内外,谓之柳条边,亦称柳墙。清入关后,把东北视为祖居圣地,列为禁区。辽河流域和吉林部分地区是满族“祖宗肇迹兴王之所”,是其最早的根据地。清初,关内斗争形势复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清朝在关内的统治未稳,这使他们认为有必要保护好这块根据地。因此把这里划为特别行政区,称为“内地”或“本部”,严禁其他各族,尤其是汉人入内,更不许在这里垦耕和放牧。为此,作为该特别行政区分界的特殊标志,修筑了一条柳条篱笆,名为“柳条边”。用土堆成宽三尺、高三尺的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根,各柳条间再用绳索连结横条柳枝。柳条边南起凤凰城(今辽宁凤城)西南,北到开原附近的威远堡,再折而转向西南,直到山海关与长城相接。此段从顺治初到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完成,长一千九百五十余里,称为“老边”。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 到二十年,又从威远堡向东北方向修到法特哈(今吉林北法特),称为“新边”。在柳条边上,设有二十一个关卡(即“边门”),盘查过往行人,凡进出边门的各族居民,必须持有证明,从指定的关卡验证出入,否则以私入“禁地”论罪。威远堡附近的一段,是盛京(今辽宁沈阳)和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两个地区的分界处。老边和新边连成的西边一线,构成了内蒙古跟盛京、宁古塔相互间的分界。随着各族人民反封建斗争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到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时期,柳条边已形同虚设。

猜你喜欢

  • 俄国撤兵条约

    见“交收东三省条约”。

  • 纸桥大捷

    刘永福黑旗军援越抗法歼灭法军的著名战役之一。1882年(光绪八年)法国西贡总督卢眉派海军上校李维业率军侵犯越南北部,扬言要为被黑旗军击毙的法国将领安邺报仇,并悬赏一万元捉拿刘永福。法军连续攻陷河内、南

  • 许淮屯田

    曹操在许都(今河南许昌)和淮河流域的屯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解决军粮问题,曹操接受枣祗、韩浩等人建议,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许都地区开始屯田,收效很大,这是民屯的开始。

  • 开皇律

    隋文帝开皇年间制定的法律。原文已亡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命尚书左仆射兼纳言高颎,上柱国、沛国公郑译,上柱国,清河郡公杨素等大臣制定新律。开皇三年,又命太子少保苏威、秘书监牛弘等改定之,制

  • 户调式

    西晋征收赋税的制度。司马氏政权在实行占田课田制的同时,还颁行了户调式。规定:内地丁男为户主者,每户每年向国家交纳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和次丁男为户主者减半。边郡地区,交纳相当内地数量的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

  • 里甲制

    明代地方基层政权组织。明代县以下基层组织,城中称坊,近城称厢,乡村称里。民户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选丁粮多的地主十户轮流充当里长,余百户又分为十甲,每甲设甲首。里长、甲首对所辖民户直接进行监督、统治和课征

  • 黄肖养起义

    明代中期广东农民起义。黄肖养,广州府南海(今广东南海)人,被明朝政府以盗贼名义关在广州监狱。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他领导囚徒数百人越狱,并得到狱外同伴的支持,举行起义。击溃明朝镇守广东的安乡伯

  • 郑作丘赋

    春秋时期郑国子产进行的一次军赋制度的改革。公元前543年,子产任郑国执政期间,在编制农村什、伍组织的同时,使“田有封洫”,即重新整伤土田的封疆和沟洫,并且在此基础上按田亩征收军赋。五年之后,子产又进一

  • 中英会议缅甸条款

    简称《中英缅甸条款》。英国政府为吞并缅甸和向中国西南地区侵略扩张,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法战争以后,法国加强了对中国西南的侵略,英国则急于吞并缅甸,以便进而向中国西南地方扩张侵略势力。1885

  • 后赵

    十六国之一。羯族石勒建立。前赵政权内乱之时,石勒占据冀州(今河北高邑西南)之地。光初二年(公元319年),石勒自称赵王,后又改称皇帝。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石勒死后侄石虎继帝位,迁都于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