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族骑射赛

蒙古族骑射赛

蒙古族传统运动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精于骑射,《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战国初,赵武灵王为防备匈奴南下,改革军制,提倡“胡服骑射”,军威大增。唐代诗人高适《营州歌》云:“胡儿十岁能骑马”。蒙古族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元史·兵志三》载:“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其骑射术之精则得益于从小训练,并在围猎中臻于成熟。据宋人彭大雅《黑鞑事略》及明人萧大亨《夷俗记·教战》等载,三岁小儿即系之于鞍,从众驰骋。五六岁即教之乘马,持小弓短矢练骑射。稍长,即令上马追狐逐兔,四时业田猎,故弓马娴熟。技艺高强者,常得到首领的奖励和重用,并为大家敬重。于是骑射成为重要军事训练和体育运动项目。近现代的骑射赛一般在庙会、祭敖包或那达慕大会等活动时举行。大型比赛参加者多达100余人,中型赛亦有20—30人,男女老少均可报名。参赛者自备马和弓箭,弓、箭的长度、拉力、重量和样式可随意选择。正式比赛跑道成沟形,宽4米,深半米多,长85米,设3个靶位,靶距25米,第1、2靶设在射手左侧,第3靶在右侧。靶以1尺见方的布袋制成,内装棉花,头靶为彩色布袋。二、三靶为白色布袋,分悬于两米高的木架上。靶与跑道中心线距离两米。规定每人射9支箭,分3轮射完。比赛开始,运动员背上弓和箭囊,装3支箭,乘马至起跑线,裁判发令后起跑,跑动中摘弓、抽箭、搭箭发射,顺序射靶。最后以3轮中靶的箭数多少评定前3名,颁发奖品。非正式比赛则因陋就简,由参赛者自拟规则,着眼于练习。

猜你喜欢

  • 凤首瓶

    考古出土具有代表性的契丹器物。陶质。生活用品。瓶口作花口式杯形,长颈呈竹节状,上塑出凤首,故名。器物高大,一般为广圆肩,圈足。有的上饰花纹。用于盛水或奶,是契丹游牧生活的反映。

  • 鬼侯

    商代鬼方酋长。鬼方游牧于今陕北、漠南和漠北的广阔地区,并向南牧,与华夏农业民族发生冲突。在商朝和周国的攻击下,他率部分鬼方属众投降商朝,因功被商王封为侯,史称“鬼侯”,封地在九侯城(亦称鬼侯城,在今河

  • 土千总

    官名。清代在川、滇、黔、甘、湘、鄂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所置世袭武职土官,以当地首领或大头目充任,颁给印信或号纸,为五种土弁之一。秩正六品或从六品。管理本辖区军民事务,按例进贡,有的纳粮。遇战事听调随官军出

  • 李氏实录

    书名。即西夏实录。因西夏皇族先祖曾受唐赐李姓,故名。天盛十三年(1161)仁宗立翰林学士院,始命学士王佥等掌史事纂修,今不传。

  • 竺叔兰

    晋代佛教译经师。祖籍天竺。父达摩尸罗与叔父同为沙门。自幼出家学佛教,通晓“胡”汉语。晋元康元年(291)起,在陈留国(治所在今开封东)仓垣水南寺,先后译出《放光般若经》、《异维摩诘经》、《首楞严经》等

  • 鄂勒欢卫

    见“兀剌忽卫”(111页)。

  • 可令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枯凌河卫。永乐五年(1407)正月,女真首领土成哈等来朝,与喜乐温河等十一卫同时设立。其地有说在今锦县东南,与老边屯相近,枯凌河即大凌河故道或说可令河即今黑龙江省舒林

  • 青唐寺

    佛教寺院名。约建于公元10—11世纪之交。在今青海西宁市城西,因依青唐水建寺,故名。宋天圣十年(1032),唃厮啰在青唐建立政权,崇尚佛教,大力扶助寺僧弘扬佛法,使之成为河湟吐蕃的宗教、文化中心。其后

  • 五姓蕃

    宋代对黔州涪州徼外龙、方、张、石、罗五大姓所统居民的总称。西南夷的一支。汉属※牂柯郡,唐属南宁州。分布在今贵州及四川东部、南部和湖南西部,云南东北部地区。宋初常奉职贡,受爵命。治平四年(1067),知

  • 马哈木

    ?—1416明代初期瓦剌族首领。15世纪初,与太平、把秃孛罗分领瓦剌诸部,屡与东蒙古鬼力赤、阿鲁台等作战,争取对整个蒙古的统治权。永乐六年(1408),遣使至明廷贡马,并“请印信封爵”。次年,受明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