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汉官

汉官

又称南面官。契丹王朝对执掌境内汉人(包括渤海人)事务官吏的称呼。契丹建国后,辽太祖晚年征服渤海,太宗时又获燕云十六州,境内民族成份复杂,据《辽史·营卫志》称:“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北部主要居住契丹本族及其它游牧民族,南部以汉人、渤海人等农耕民族为主,两者经济生活、文化习俗皆有很大差异,契丹统治者为适应形势需要,采用了特殊的“因俗而治”的分治政策,中央统治机构分别设置契丹官(北面官)和汉官(南面官)两套系统。《百官志》称:“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据三使契丹的宋人余靖所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相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武溪集》卷十八)契丹崇日,庐帐皆东向,汉官帐设皇帝御帐之南,故名。其制约在太宗朝时逐渐形成。南面官吸收中原官制所建。主治汉人、渤海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分南面朝官、南面宫官、南面京官、南面大蕃府官、南面方州官、南面分司官、南面财赋官、南面军官、南面边防官等。《辽史·百官志》所记汉官(南面官)几乎全录自中原之职,而※契丹官(北面官)中又有南面官,与此多重,故今人研究认为,是《志》所录南面官不少只是照抄唐、五代之官名,并未有实职,即使设职,名实亦多不符。

猜你喜欢

  • 帝师殿

    元代供奉八思巴帝师之殿堂寺庙。又作帝师寺、帝师庙、八思巴帝师殿。至元七年(1270),世祖尊礼乌思藏高僧八思巴为帝师,十七年(1280)卒,赠“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

  • 查克丹

    ?—1746清朝大臣。蒙古内喀尔喀巴约特部人。博尔济吉特氏。恩格德尔曾孙。自官学生袭三等甲喇章京,授头等侍卫。累迁正黄旗护军统领、镶蓝旗蒙古都统。雍正三年(1725),署甘肃将军。四年,还京,授正黄旗

  • 洛喀

    参见“山南”(118页)。

  • 摊斗

    藏语音译,意为“住在寺庙周围的人”,汉称“花户”。解放前四川省甘孜藏区德格地区对流入本地的自由民的称呼。与西藏地区的※“塔娃”相似。无份地,靠佃耕少量土地,佃磨房,当雇工和从事各种副业生产维生,无政治

  • 旧土尔扈特部

    蒙古部名。清代史籍对土尔扈特汗渥巴锡族系的称呼。参见“乌讷恩素珠克图盟”(354页)。

  • 骠信

    唐代南诏王称号。《新唐书·南蛮中》元和三年(808),南诏王异牟寻卒,子寻阁劝(寻梦凑)继位,自称“骠信”,“夷语君也”。对酋龙(世隆)、隆舜(法)亦有此称。

  • 南方草木状

    风物志名。晋襄阳太守嵇含撰。3卷。记述岭南地区各种珍奇植物。撰者序云:“南越、交趾植物,有四裔最为奇,周秦以前无称焉。自汉武帝开拓封疆,搜求珍异,取其尤者充贡,中州之人,或昧其状,乃以所闻铨叙,有裨子

  • 锁咬儿哈的迷失

    ?—1321元朝大臣。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畏兀儿人,一说哈密里(今新疆哈密县)人。辽阳行省参知政事※迭里威失之子。12岁为硕德八剌(英宗)潜邸宿卫,掌服御诸物。延祐七年(1320),英宗

  • 克缺饭

    新疆柯尔克孜族传统食品之一。柯尔克孜语,意为用原粮做成的饭。制法:先将小麦、豌豆、黄豆、大豆等各种粮食用猛火煮熟,再放进羊肉、葫萝卜、奶油、奶皮,用文火煮成粥,与汉族做腊八粥办法相近。各家不分贫富于“

  • 伊犁河

    新疆河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古称伊列河、伊丽河、亦列河。上游在今中国新疆西部。东源为空格斯河,西南源为特克斯河,东北源为哈什河,均出天山。三河合而西流,称伊犁河。再西流入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