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六干
见“叱六于”(543页)。
见“叱六于”(543页)。
藏语音译。见“谿堆”(2599页)。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张鹏一编纂。民国六年(1917)成书。手抄本,2册。分6部分:1.建置沿革、鄂尔多斯七旗;2.山川池泊、河套内外诸山,套地黄河诸水;3.职官,历代职官;4.屯垦、汉、隋唐屯垦、
壮、布依、瑶等民族古老的收割工具。亦称禾剪、摘刀、手捻刀。壮语称“特苡”。由远古石、蚌、竹、木片割穗工具演变而来。在手掌可握的半月形木片上,嵌一块长3厘米,宽约1厘米的铁片作刃,用来逐根逐穗地剪断稻秆
苗疆古迹。又名吴公祠或吴鹤堂。建于清咸丰(1851—1861)年间。是苗民为纪念苗族教育家※吴鹤自筹资金所建的祠堂。吴鹤为明代辰州镇溪上涝(今吉首境)人。曾在苗疆开办学堂,招收苗族生徒,义务教学。为使
见“哑速火落赤把都儿”(1627页)。
古族名。羌人之一支。先秦时由青海迁入。汉时散布于今新疆昆仑山、阿尔金山北麓一带。居无定所,从事游牧。魏晋以后,逐渐融合于西域各族。
古湖名。旧说为今牡丹江流经之镜泊湖,今皆认为即今黑龙江省东南与前苏联沿海州交界处之兴凯湖。湖产鲫鱼,是渤海王国区内著名特产之一,为时俗所贵。渤海于越喜故地所置安远府领有之郿州,于拂涅故地所设东平府领有
约1811—1846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嘉庆十五年(1810),噶勒丹锡勒图呼图克图四世圆寂后,被选认为转世灵童,是为噶勒丹锡勒图呼图克图五世。生于塔尔寺所属的梅仰部。察罕诺门汗胞弟。道光(18
见“阿旺洛锥嘉措”(1245页)。
西夏国家法典名。夏仁宗天盛时期(1149—1169)北王兼中书令嵬名氏主持修纂,参予修纂者共23人。全文20卷,分列门、条,共1460条。内容参照唐、宋律书,又反映西夏民族特点。1909年发现于中国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