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景颇族

景颇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有景颇、载瓦、浪峨、喇期等支称。共有119209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梁河、陇川、潞西、瑞丽5县和畹町镇,还有部分散居于泸水、昌宁、耿马、澜沧等县。此外,在缅甸、印度等国也有分布。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内分景颇语(属景颇语支)和载瓦语(属缅语支)。本世纪初曾使用过用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流传不广。传说其先民曾活动在青海地区,后逐渐南迁至藏东南、川西北及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上游地区。唐时为“寻传”部落的一部分,以采集狩猎为生。元代多以“峨昌”称之。近代有称其为“山头”。解放后统称景颇族。从公元8世纪以后至14世纪,一些居于河谷平坝的景颇族人已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但据元李京《云南志略》载,一些居于山区的仍“不事农田,入山林采草及动物而食”。15世纪后又逐渐移居德宏地区,主要从事刀耕火种,后因受当地傣、汉、阿昌等民族先进生产技术影响,出现旱地犁耕农业,到18世纪又学会种植水田。随着生产力提高,土地所有制也从公有向私有转化,在景颇族社会原先带有原始公社色彩的山官制也随着私有制发展不断演变,有些地区出现了具有封建领主性质的山官,一些地区因受汉族影响,逐步向封建地主经济过渡,但发展总的趋势十分缓慢。到解放前夕,除部分地区外,大部分仍处于过渡状态,原始公社制残余仍比较浓厚。以一夫一妻制家庭为主,有转房制和妻死续娶妻姊妹习俗。流行单向姑舅表婚制,因其世代相传,形成固定的“姑爷种”和“丈人种”缔婚集团。通行幼子继承制。信奉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盛行占卜、巫术。行土葬,得为死者举行送魂仪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不分男女,能歌善舞。传统节日有“木脑”和新禾节。富有反抗精神,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掀起反抗山官的武装起义,在一些地区推翻了山官统治;19世纪90年代与傣、汉等民族一起先后两次反抗英帝国主义入侵陇川;20世纪40年代初又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大力发展生产和文教卫生事业,过去的落后面貌有了明显改变。

猜你喜欢

  • 策伯克多尔济

    ?—1778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著名首领。敦罗布旺布之孙,※渥巴锡堂侄。初驻牧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渥巴锡袭汗位初,曾至俄国彼得堡活动,希望俄国政府支持其成为汗国首领,未遂。乾隆三十年三月十

  • 马忠效

    清末抗击八国联军的甘军将领。甘肃东乡巴苏赤人。东乡族。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战败,清军将领董福祥奉命率甘军入卫京师时,增调甘军十营,他一次从东乡地区招收1500名东乡族青壮年入伍,

  • 额敏和卓

    ?—1777清代新疆吐鲁番郡王。维吾尔族吐鲁番大阿訇尼雅斯和卓子。世居鲁克沁。初隶准噶尔。康熙五十九年(1720),投附清朝。雍正四年(1726),清军撤居哈密,以吐鲁番给策妄阿拉布坦,受命辖鲁克沁众

  • 招力兔台吉

    见“著力兔歹成台吉”(1988页)。

  • 能尚

    景颇语音译。汉语称“官庙”。详见“祭官庙”(2088页)。

  • 蒙古月刊

    蒙文文化改进会创办的刊物。1930年1月1日创刊,铅印,16开,蒙汉合璧。设在北平宣武门外石竹灯庵三号。以研究蒙古社会问题及发展蒙古实业,改进蒙古文化及疏通蒙汉之间的隔阂为宗旨,设蒙古社会、政治、经济

  • 索额图

    ?—1703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赫舍里氏。索尼次子。初任康熙帝侍卫,由三等升一等。康熙六年(1667),佐帝智捕权臣鳌拜。后历任吏部侍郎、大学士。十一年(1672),以《清世祖章皇帝实录》成,时为

  • 片马抗英斗争

    清代云南傈僳族人民抗击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片马等地的斗争。片马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高黎贡山西侧,元属云龙甸军民府,明属永昌府茶山土司,清代并入保山县登埂土司辖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

  • 昭怀太子

    见“耶律濬”(1305页)。

  • 纳马金牌

    见“金牌信符”(14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