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招商中茶

招商中茶

明代茶马法之一。又称“召商中茶”。洪武(1368—1398)初年,因明廷急需马匹,设茶马司于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河州(今甘肃临夏市)、洮州(今甘肃临潭县)等地,又于其处置茶仓四所,令商人于产茶地买茶,纳钱请引,运茶于茶马司,以其半输官买马,以半供商发卖,可获免税权利。上引5千斤,中引4千斤,下引3千斤。每上引给附茶100篦(一作700斤),中引80篦(一作560斤),下引60篦(一作420斤),名曰酬劳。后时行时罢。宣德时(1426—1435),以西宁缺茶易马,复令商人于四川承买官茶,运往西宁。寻又罢。弘治三年(1490),以茶马司存储渐少,仍命商买茶于川陕,运至西北三茶马司,商得十之六,官得十之四。十七年(1504)又定,买茶给银,定限听其自运至各茶马司,取实收验,仍委官于西宁、河州二卫发卖。嘉靖四十一年(1562),西宁旧额茶马、甘州司茶马,也行中茶法。是有明一代明政府与蒙、藏等各族进行茶马贸易的重大措施之一。清初时亦沿袭其法。

猜你喜欢

  • 梅里

    契丹语官名。一说源于突厥语“梅录”。《辽史·国语解》称: “梅里,贵戚官名。述律皇后(即辽太祖后※述律平)族有慎思梅里、婆姑梅里,未详何职。”据《百官志》,契丹于北面族帐官中,在※舍利司下设有此职。通

  • 本主

    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意为本境之主,即一个村镇或一方的保护神。起源于古代多神崇拜,随着时代的前移,信仰的神祗越来越多。白族地区小至10余户的村庄,大到人烟密布的大理城,均立有本主,供奉于本主庙内。有木雕

  • 木契

    契丹宫廷符契。为閤门使唤仗时用之。以阴、阳两面为一组。国行大礼,閤门使受阳面木契,勘契官执阴面,互相勘合,奉敕唤仗。

  • 喀尔喀车臣汗部右翼后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哈勒塔尔和硕接乌珠穆沁右翼旗界,西至阿克索那山接阿巴噶左翼旗及阿巴哈纳尔右翼旗界,南至克布特什接乌珠穆沁右翼旗及浩齐特左翼旗界,北至本部左翼后末旗及达里冈爱牧场界。有佐领3,

  • 聂苏泼

    部分彝族的自称名。亦作涅苏。彝语音译,意为“红色的人”。他称为红彝、罗武。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易门、武定、云龙、双柏、石屏、墨江、峨山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 布滚戈

    旧时云南景颇族地区为死者举行的跳丧舞活动。不管谁家死了人,同村乃至邻近村寨的青年男女都要到死者家跳祭祀性的舞蹈,常常是连续数夜,通宵进行,直至棺木入土为止。主人得为来者准备大量的酒和夜餐,跳的日子越长

  • 阿木克太师

    见“阿沙”(1192页)。

  • 松桃县

    县名。位于贵州东北部。唐垂拱二年(686),置万安县,属锦州。天宝二年(743),改名常丰县。宋置龙泉葛泽长官司,属沅州。政和年间,置平茶洞。元初,改置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又以乌罗洞置乌罗龙干等处

  • 脱晦气

    满族旧时习俗。流行于东北及京师地区。限于妇女参加,一般在每年夏历正月十五日或十六日举行。届时妇女结伙出游,充街塞巷,或步平沙或走桥,谓之“走百病”或“消百病”,意在甩掉疾病。又联袂打滚,谓之“脱晦气”

  • 忽剌

    见“完颜文”(1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