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沁部
准噶尔分支名。清代准噶尔部扎哈沁宰桑玛木特族裔专称。乾隆十九年(1754),玛木特以准噶尔封建主内江,达瓦齐不足事,率属附清。诏授内大臣、扎哈沁总管,仍驻牧阿尔泰。翌年,阿睦尔撒纳作乱,玛木特被杀,孙扎木禅受命继袭。二十六年(1761),建旗1,设9佐领,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嘉庆五年(1800),因扎木禅孙托克托巴图属众已足150丁,复增置1旗,1佐领。牧地在科布多城南。东界喀尔喀,南接巴尔库勒(巴里坤),西至阿尔泰乌梁海,北邻喀尔喀屯田兵营地。
准噶尔分支名。清代准噶尔部扎哈沁宰桑玛木特族裔专称。乾隆十九年(1754),玛木特以准噶尔封建主内江,达瓦齐不足事,率属附清。诏授内大臣、扎哈沁总管,仍驻牧阿尔泰。翌年,阿睦尔撒纳作乱,玛木特被杀,孙扎木禅受命继袭。二十六年(1761),建旗1,设9佐领,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嘉庆五年(1800),因扎木禅孙托克托巴图属众已足150丁,复增置1旗,1佐领。牧地在科布多城南。东界喀尔喀,南接巴尔库勒(巴里坤),西至阿尔泰乌梁海,北邻喀尔喀屯田兵营地。
见“兀者屯河千户所” (112页)。
书名。简称《归真要道》,亦音译“米尔萨德”。清初回族经师※伍遵契译。原著为波斯文。作者为德黑兰的阿布杜拉(活动于十三世纪中叶)。成书于希吉来历(回教、即伊斯兰教历) 618年(宋嘉定十四年、1221)
即“松花江”(1295页)。
见“诸抹”(1951页)。
蒙古帝王后妃及贵族显宦死后,皆采取秘葬形式,入殓处不设陵墓。《草木子·杂制篇》:“用梡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送至其直北园寝之地深埋之,则用万马
1811—1897清代书画家。字雪湖、号野桥。安徽怀宁人。回族。幼家贫,仅就学私塾一年。年青时从事商贩,闲暇自学诗、画,积久有成。多画山水,亦写花卉,笔法苍厚、善用积墨,颇得名家龚贤遗风。晚年,名重江
参见“傣”(2242页)、“傣族”(2244页)。
1723—1775清宗室、将领。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从曾孙。乾隆八年(1743),封三等辅国将军。二十三年(1758),以三等侍卫率健锐营兵千人败淮噶尔叛军余部,追至阿克苏,因
古族名。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零陵郡,以居其郡而得名。分布在今湖南西南与广西北部接壤地带。秦属长沙国。两晋泛称※槃瓠蛮。东汉元初三年(116)在羊孙、陈汤等人领导下,聚众千余人,著赤帻,称将军
即“拾寅”(16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