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

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所建。初为察合台封地。元太祖二十年(1225),成吉思汗划分诸子封地,察合台领有西辽旧地,14世纪初合并窝阔台封地后,遂兼有天山南北路及阿母河以东地方。最盛时疆域东至吐鲁番、罗卜泊,西及阿母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察合台牙帐设于阿里麻力(今新疆霍城东北)附近虎牙思。境内居民以农业为主,部分地区兼营牧业。察合台曾孙※八剌为汗时,于至元六年(1269)与窝阔台系后王※海都在答剌速河畔举行大聚会,划分了各自在中亚的势力范围。后八剌为扩大势力范围,曾渡阿母河攻入呼罗珊,为伊儿汗阿八哈击败。八剌子※笃哇继承汗位后,追随海都,同元朝长期为敌,屡与元军争战,不断攻掠畏兀儿地区,终世祖忽必烈一朝未断,直至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始被迫向元朝请和,“通一家之好”,重新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与元军共同击败海都子※察八儿,尽收海都生前所占察合台封地。武宗至大三年(1310),笃哇子※怯伯再破察八儿,兼并窝阔台汗国大部分领地。怯伯为汗时(1320—1327),汗国统治中心逐渐西移。自至正六年(1346)合赞算端汗被杀后,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部于明洪武三年(1370)为帖木儿帝国所灭。东部在※秃黑鲁帖木儿任东察合台汗(又称别失八里王)时(1347或1348—1363),力图恢复对河中地区的统治权,自至正二十年(1360)起,不断对河中用兵。在攻下撒麻耳罕(前苏联撒马尔干)后,派其子也里牙思火者为河中总督,留驻其地。察合台汗国暂时恢复统一。1362 (作1363)年,秃黑鲁帖木儿死后,各地大乱。巴鲁剌氏贵族帖木儿乘机在中亚起兵,河中又脱离对东部察合台后王的隶属关系,演变为帖木儿帝国。秃黑鲁帖木儿的后裔以别失八里为中心,仍保有东察合台汗国。后陷于纷乱,逐步消亡。

附:察合台汗国世系

※也速蒙哥卒后,1252—1260由合刺旭烈兀妃兀鲁忽乃监国。

猜你喜欢

  • 门巴族翻地的木制工具。门巴语音译,意为“翻土器”。用质地坚硬的青杠木制成,其形略似我国南方农民使用的踏犁。全长170厘米,最粗直径10厘米,下端削成正面平滑,背部圆凸起脊的尖锥。距尖端约60厘米处,用

  • 文保百户部落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称多县城附近,与称多部落杂处。百户住卡昂庄。以农业为主。清雍正年间(1723—1735)西宁办事大臣达鼐勘界后,部众多为德格土司所属石渠、邓柯等地移民,原寄居称多、拉布、固察等地,后

  • 呼岱达

    意谓商头。又译胡岱达。原是清代喀什噶尔(今喀什)阿奇木伯克为管理至当地贸易的浩罕商人,派令其诚实可靠者负责管理其与内地商民公平交易的人。后浩罕伯克势力增强,遂逐渐干预呼岱达事务。自道光十三年(1831

  • 舒亮

    ?—1798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苏佳氏。乾隆三十七年(1772),署前锋参领,从副都统齐里克齐征讨金川土司叛乱。升前锋参领,授副都统。四十一年(1776),授管理健锐营大臣。因训练有法,被乾隆帝赏

  • 额哲密河卫

    见“阿者迷河卫”(1236页)。

  • 斯文博如坎

    萨满教神祗之一。鄂伦春语音译。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据说其为凶神,常找人附体使人生病或说胡话。过去鄂伦春人为避免其带来灾祸而供奉之。神偶是用一小段木头刻成的人像。祭物是狍子,祭祀时用狍

  • 卡伦

    清代所设的兵防哨所。①边地卡伦,置于东北、蒙古、新疆等要隘处所,设官兵守望,以时传报要情。平日,登城了望;紧急时或阴晦天,令分遣远哨。其官兵,各隶相关地区的将军、大臣,由其派员加以巡查。乾隆(1736

  • 弥羌部落

    宋代羌人一支。居黎州(今四川汉源县北清溪镇)西3百里。嘉定元年(1208)十二月,弥羌首领蓄卜由恶水渡河,攻黎州,破碉子砦。攻茆坪砦,掠三松、蚕砂、横山、三增、白羊诸村。用革船渡河,焚掠既尽而归。二年

  • 张俭成

    即“张建成”(1180页)。

  • 科布多额鲁特部

    蒙古部名。有2义:一为科布多地区诸额鲁特部总称,包括新土尔扈特部2旗,新和硕特部1旗,科布多额鲁特旗,杜尔伯特部赛音济雅哈图盟16旗;一为科布多额鲁特台吉达木拜所属额鲁特旗专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