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族语

土族语

学术界又称“蒙古尔语”。我国土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在青海省的东部和甘肃省的西部地区,而以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一带最为集中。使用人数约10万,分互助方言和民和方言。方言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在互助方言元音有长短的不同,但在民和方言没有这种对立,前者的长短元音在后者都是同一个短元音。民和方言有小舌送气清塞音[q’],这是一个古音,互助方言以舌根清擦音[x]与之对应。在互助方言处于音节末的r和l,在民和方言一律读作x,并使前面元音卷舌化。互助方言藏语借词较多,而民和方言汉语借词较多。两个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异,仅仅表现在少数附加成分的形式和意义上。元音系统比较单纯,只有7个单元音,圆唇元音没有前后或阴阳的对立。有较多的复元音,多为后响的二合元音。元音和谐只涉及部分元音,而且限于词根范围。以h、f、x等形式保留着古代词首辅音h。多音节词的重音落在词的末一个音节上。正是由于这一特殊规律的作用,较完整地保留着词末音节元音,大量地丢失了词的第一音节元音,其中更多是词首元音,进而在词首造就了一系列的复辅音。这一语音演变规律的形成和发展,与同一语族其它一些语言如蒙古语完全相反。土族语在词汇方面的特点是,其词汇总量的大部分仍然是固有词,即蒙古语族同源词,但又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和藏语借词以及部分突厥语借词,而现代新词术语几乎一律借自汉语。土族语的各种语法附加成分,除个别外只有一种语音形式。有特殊的复数附加成分-ηgula。静词和形动词以及个别副动词形式作谓语时必须有判断语气助词的帮助,这种由分析形式表示的谓语同时具有主观陈述和客观陈述两种对立语气形式。

猜你喜欢

  • 睛州

    渤海王国置。一作晴州。为南京南海府所辖3州之一,领天睛、神阳、莲池、狼山、仙岩5县。州治故址一说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西旧津里;旧有依《辽史·地理志》定在今辽宁海城县境。辽灭渤海后州县皆废,其民被迁至今

  • 李圣天

    北宋时西域于阗王。本名尉迟婆缚婆,王族姓尉迟氏。后梁乾化二年(912)执政,建号同庆,仿唐制,设职官,发展经济。同庆二十七年(后晋天福三年938),遣捡校太尉马继荣赴开封朝贡。后晋遣供奉官张匡邺出使于

  • 红苗

    苗族的一支。其名称始见于明代。以其衣裙多杂有红色而得名。自称“果熊”(苗语译音)。操苗语湘西方言。主要分布在今湘西、鄂西南、川东南及黔东等地区。详见“苗族”(1335页)。

  • 台斐英阿

    ?—1791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库雅拉氏。自护军补司辔长,授乾清门蓝翎侍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从征金川,为领队,与内大臣海兰察等连克数碉,擢三等侍卫。复从领队大臣福康安攻取诸碉寨,赐号“拉

  • 兀良合惕

    即“兀良哈”(108页)。

  • 六大政策

    盛世才统治新疆前期提出的政治纲领。即反帝、亲苏、和平、清廉、建设、民平(民族平等)。是在苏联、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及帮助下,在新疆各族人民长期斗争下,于1934年至1936年逐步制定的。据盛世才解释,它

  • 东三省舆地图说

    书名。※曹廷杰撰。光绪十三年(1887)成书。为作者有关东北地理、考古及民族等方面的学术札记,如对肃慎国、得胜陀碑、完颜娄室碑、金上京、三姓、白城、韩州中俄东段边界说等历史地理的考述。所附“条陈十六事

  • 脱栾赤驸马

    见“脱劣勒赤”(2082页)。

  • 刀诏丁

    ?—1800亦名刀永和。清代云南西双版纳傣族首领。车里军民宣慰使※刀维屏弟。乾隆三十七年(1772),缅军入侵,兄维屏不能御,移宣慰司于九龙江内之小勐养。翌年,与兄听信诏勐等离间,与清廷结怨,随兄携家

  • 联豫驻藏奏稿

    书名。吴丰培主编。1册分3卷。原稿为抄本,存燕京大学图书馆,仅存其中3卷,后以满人著作和联豫之半部残稿,与燕大藏本互勘,先后衔接,加以整理,汰其无关藏政及例行公文,考其讹误,附温宗尧奏稿,罗长裿详文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