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俄
傈僳语音译,意为“由同一祖先的后代所组成的集团”。旧时云南怒江傈僳族地区氏族组织的残余形式。约16世纪中叶,傈僳族诸氏族在陆续进入怒江地区过程中,因不断遭逢战乱,氏族组织逐渐解体;定居怒江后,诸氏族散居各地,原来之氏族组织难以保持,氏族内部除保存着象征性的共同名称如虎、熊、猴、蛇、羊、鸡、鸟、鱼、鼠、蜂、荞、竹、菜、麻、柚木、犁、霜、火等及血缘亲属关系和某些观念上的联系(如在进行具有血族复仇性质的械斗—“奢来合”时,承担有互助义务)外,在经济生活上的联系已很淡漠,其他方面亦仅剩躯壳。
傈僳语音译,意为“由同一祖先的后代所组成的集团”。旧时云南怒江傈僳族地区氏族组织的残余形式。约16世纪中叶,傈僳族诸氏族在陆续进入怒江地区过程中,因不断遭逢战乱,氏族组织逐渐解体;定居怒江后,诸氏族散居各地,原来之氏族组织难以保持,氏族内部除保存着象征性的共同名称如虎、熊、猴、蛇、羊、鸡、鸟、鱼、鼠、蜂、荞、竹、菜、麻、柚木、犁、霜、火等及血缘亲属关系和某些观念上的联系(如在进行具有血族复仇性质的械斗—“奢来合”时,承担有互助义务)外,在经济生活上的联系已很淡漠,其他方面亦仅剩躯壳。
见“多尔济丹巴”(853页)。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属辽景宗※彰愍宫
达斡尔人传说中的英雄。所处时代说法不一,一说为唐朝,一说为清初。相传为达斡尔人首领,英勇善战,几经迁徙,先自黑龙江北岸迁至南岸,后由黑龙江上游渡江西去,其后裔为今天达斡尔族的先人。
见“阿旺成勒嘉措”(1244页)。
10世纪末萨曼王族反抗喀喇汗王朝的运动。999年,萨曼王朝为※喀喇汗王朝所灭,萨曼国王之弟阿布·伊卜拉欣·伊斯玛伊尔领导余部进行反抗,屡败※喀喇汗王朝军队,得号“孟塔西尔”(意为“常胜者”),故名。后
满语音译,即“幄长”。清代内务府武备院设,原称圆毡房长或圆顶帐房头目,七品衔。掌理圆顶帐房制作、保管、出纳诸事。康熙九年(1670),设“毡作”于京东沙河。十一年,设毡库于武备院。三十四年(1695)
一误作段国忠,即“段俭魏”(1698页)。
古地名。又名难留山或难留城。在今湖北长阳县境内。相传是※巴人首领※廪君的诞生地。其地有巴、樊、瞫、相、郑五姓居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未有君长,乃共掷剑于石穴,中者为君。唯务相中之,得五姓之君。《
即“掩㴲水”(2037页)。
渤海国第三世王大钦茂的谥号。取意于其人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继位后,偃武修文,使渤海区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皆得到迅速发展,一生以“文治”著称。钦茂于唐贞元九年(793,一作十年)死后,其国未报请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