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戎奴
汉朝官员。义渠人(?)初为校尉。武帝元光(前134—前129)、元朔(前128—前123)年间,因三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至右王庭,率先登石山,以功封从平侯,赐食邑1300户(一作1100户)。元狩二年(前121),坐为上党太守发兵击匈奴不报闻罪,除爵。
汉朝官员。义渠人(?)初为校尉。武帝元光(前134—前129)、元朔(前128—前123)年间,因三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至右王庭,率先登石山,以功封从平侯,赐食邑1300户(一作1100户)。元狩二年(前121),坐为上党太守发兵击匈奴不报闻罪,除爵。
即“米喇兀”(918页)。
晋代匈奴诸部之一。魏晋时,匈奴已不能构成一个整体,分解或与他族融合产生众多的部,晋代入居塞内者依部划分共19种,羌渠为其一。一说※羯(又称羯胡)为羌渠后裔(另说源于小月氏)。东晋时,上党武乡(治今山西
即“阿史那思摩”(1233页)。
唐代南诏第四世王。姓蒙氏,唐朝皇帝赐名“归义”。参见“皮逻阁”(671页)。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金末,有蒲鲜万奴者,任金辽东宣抚使,贞祐三年(1215),叛金自立,建大真国(后改称东夏国,历史上亦称东真国),1233年为蒙古汗国所亡。
?—约1588女真族,纳喇氏。又名康古陆、康古鲁。海西女真哈达部首领※王台外妇(一说锡伯女)所生之子。明万历十年(1582年),王台死。与台长子虎儿罕赤争产夺位。以“奸生子”被逐,逃至叶赫部,倚清佳努
书名。简称《西域同文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傅恒等奉敕撰。全书24卷。分天山北路地名、天山南路地名、天山南北路山名、天山北路水名、天山南路水名、天山北路准噶尔部人名、天山南路回部人名、青海属地名
?—1678※叶尔羌汗国宗室。东部统治者※阿都剌因汗第五子。受※阿布都拉哈汗之命,任哈密总督,以“圣战”名义侵扰明甘肃,其二兄※阿木伦·木汉默德汗反对此举。1653年阿木伦·木汉默德汗死后,巴拜占领吐
清朝官员。字广蕴,顺天大兴(今北京市)人。回族。雍正八年(1730)中进士,以刑部员外郎擢山东道监察御史。乾隆帝即位,诏征直言之士,曾上疏陈安民五事,主张轻徭薄赋,守官应以民事为重,巡狩应尚俭朴,并提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初名清真堂(一作礼拜堂)。在安徽安庆市大南门内忠孝街(今名清真寺街)。明成化(1465—1489)初,由骠骑将军马义(回族)等兴建。清康熙(1662—1722)中叶改建。道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