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亦集乃战役

亦集乃战役

①明朝和北元的一次战争。洪武十三年(1380)二月,明太祖朱元璋因故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率众万余屯于和林,并不时南下袭击西北明塞,遂命驻陕西的西平侯※沐英(回族,一说苗族)出征。沐英率兵至灵州(今宁夏灵武),侦知浩特),遂挥师渡黄河,过宁夏(今银川),越贺兰山,涉流沙,经7昼夜急行军,到达亦集乃境,分兵4路,乘夜合围北元军营,俘脱火赤、爱足等,尽降其部众而归。此役结果,削弱了西线的北元势力,巩固了明朝的西北边境。 ②明朝和北元的另一次战争。洪武十七年(1384)五月,西番蒙古部落举兵反明,明太祖朱元璋命凉州卫(治今甘肃武威)指挥使宋晟等率兵征讨。兵至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哈拉浩特),俘故元海道千户也先帖木儿、吴国公伯都剌赤、平章阿来部众18000余人,收其丁壮980人补入明军,余悉放还,将也先帖木儿等送入京师(今南京)。

猜你喜欢

  • 博喇海

    见“卜儿孩”(19页)。

  • 乌孜别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人口14502人(1990)。族名源于14世纪钦察汗国“乌孜别克汗”(1312—1340年在位)。汉籍文献译称为“月即别”、或“月祖别”。为16世纪初年昔班后人及其属

  • 和硕特南左翼次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十一年(1746)置,封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子多尔济札萨克一等台吉掌旗务。与前左翼头旗共辖9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赐世袭。牧地在柴集河(今沙珠玉

  • 阿柴虏

    十六国南北朝时,西北各族对※吐谷浑包括某些非吐谷浑部落的蔑称。源于匈奴对奴婢之称谓“赀”。柴、赀为同音异译。又称野虏。

  • 达旺谷哲

    旧时西藏门格地区非常设会议之一。藏语音译,意为“达旺九人联席会议”。19世纪中叶设置。在※达旺住哲基础上增加夏日、色如和拉乌三措头人代表共同组成。专门解决措与措,村与村之间发生土地、械斗等纠纷。参见“

  • 呵罗真

    ?—530南北朝时期吐谷浑王。一作阿罗真。吐谷浑氏。《梁书·河南传》载:※伏连筹死,子呵罗真立。梁大通三年(529),受梁武帝封为宁西将军、护羌校尉,西秦、河、沙三州刺史(一作西秦、河二州刺史)。梁中

  • 敌烈得

    见“敌烈部”(1882页)。

  • 阿哈玛特和卓

    见“玛哈图木·阿杂木”(955页)。

  • 哈喇

    见“毛忠”(359页)。

  • 岑仲勉

    1885—1961中国当代历史及西北边疆史地学家。名铭恕,又名汝懋。广东顺德县桂洲乡人。少耽文辞。1903年考入两广大学堂(后改两广高等学堂),攻习经史、宋代理学,奋发自励。因受乾嘉考证学派影响,遂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