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兰木伦河

乌兰木伦河

①青海大通河上游的蒙古语名称。意为“红河”。《清史稿·地理志·青海和硕特部》载:“大通河源出青海西北阿木尼尼库山南诺尔,东南流,曰乌兰木伦河”。汉魏以前为古羌族居住区。两晋、隋、唐时期为吐谷浑居牧地,其后为吐蕃控制。明代,撒里畏兀儿族(今裕固族)入居该地。嘉靖二十二年(1543),东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率兵入青海,在该河的巴彦尼库地方败撒里畏兀儿部落,强征贡赋,俺答汗亦在战斗中负伤。三十七年(1558),俺答汗再次入青海,败畏兀特及撒里畏兀儿部落,并留其子丙兔居青海,该地区遂被青海土默特分部控制。崇祯五年(1632),喀尔喀蒙古领主朝克图台吉(却图汗)入青海,占领该地。十年(1637),固始汗率和硕特部入青海,擒杀却图汗,该地区遂成为和硕特部的居牧区。今设海北藏族自治州。 ②陕西窟野河上游的蒙古语名称。意为“红河”。宋、元、明时期汉文史籍称作屈野川,清代称紫河。当地蒙古族一直称之为乌兰木伦。源出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东南流,经神木,注入黄河。明正统(1436—1449)以前,在明朝辖区内。“土木事变”后,一度为瓦剌也先占据。成化六年(1470),西蒙古野乜克力部的霤加思兰、亦思马因、亦不剌等入居该地。明朝将防线内移,沿神木至榆林一线修筑长城,河套地区处于东蒙古右翼控制之下。正德五年(1510),达延汗败亦不剌等,将该地区封予其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作为鄂尔多斯万户的世袭领地。明末被后金征服,入清朝版图,属伊克昭盟。今其上游属内蒙古伊克昭盟,下游属陕西省神木县。

猜你喜欢

  • 垂河

    见“碎叶水”(2351页)。

  • 牙校

    官名。西夏建国前,宋代党项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府,及属州下属低级军吏。李继迁、李德明时期均置。

  • 萨哈尔察部

    部族名。明代居住黑龙江流域女真人的一支。萨哈尔察,满语意为“黑貂皮”。地当牛满河(布列亚河)、精奇里江(结雅河)等黑龙江中游北岸广大地区。与萨哈连部地域参错(一说认为,实为一部),居民亦为清代索伦、达

  • 绰拜

    清朝武官。蒙古镶白旗人。巴林氏。天聪五年(1631),任牛录章京。八年(1634),以办事能干,不违使命,授牛录章京世职。崇德三年(1638),加世职为三等甲喇章京。是年,随大将军睿亲王多尔衮征明至山

  • 遮放副宣抚司

    明代傣族土司名。据《续云南通志稿·秩官志·土司传》引《遮放土司世系》,明正统元年(1436),多怀们从征麓川有功,授副宣抚司,居遮放。

  • 仓洛门巴语

    也叫墨脱门巴语。门巴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林芝县的东久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在国外,主要分布在不丹王国的东部。国内使用人口约5000,国外不详。仓

  • 塔思

    ①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成吉思汗二年(1207),为术赤招降。 ②(1212—1239)蒙古国将领。又名查剌温,或译查老温。札剌儿氏。※木华黎国王孙,※孛鲁

  • 窝泥猪

    又称阿泥花猪。哈尼族特有畜产,已有千余年历史。胡本《南诏野史》:窝泥“善养猪,其猪小,耳短身长,不过三十斤,肉肥腯,名窝泥猪”。清代盛产花猪的记载屡见不鲜。现哈尼族饲养的花猪以肥嫩著称。

  • 地东宗

    旧宗名。原西藏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波密嘎朗王建立的行政机构。藏波战争后成为拉萨色拉寺领地,改称墨脱宗。见“墨脱”(2508页)。

  • 巴儿思渴

    见“八儿思阔”(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