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乐
云南丽江纳西族的古典洞经和皇经乐曲。约产生于明代道教和佛教传入之后。现存的只有洞经会的洞经乐。原用于洞经的经文唱诵,需配以汉文,后来不作唱诵,成为单纯的器乐曲。有“神州”、“华通”两大调,依内容与字句不同,又分50多调,现经常演奏的仅有20来首。乐曲具有汉族的丝竹乐风,但又揉合了纳西族的民族音乐风格,有些演奏,加进跳跃强烈的装饰音和音程较大的滑音与颤音,显得粗犷有力,具有较浓厚的民族色彩。演奏乐器有笛子、芦管、琵琶、二簧、胡琴、音锣、小钹、小铃、摇铃等。
云南丽江纳西族的古典洞经和皇经乐曲。约产生于明代道教和佛教传入之后。现存的只有洞经会的洞经乐。原用于洞经的经文唱诵,需配以汉文,后来不作唱诵,成为单纯的器乐曲。有“神州”、“华通”两大调,依内容与字句不同,又分50多调,现经常演奏的仅有20来首。乐曲具有汉族的丝竹乐风,但又揉合了纳西族的民族音乐风格,有些演奏,加进跳跃强烈的装饰音和音程较大的滑音与颤音,显得粗犷有力,具有较浓厚的民族色彩。演奏乐器有笛子、芦管、琵琶、二簧、胡琴、音锣、小钹、小铃、摇铃等。
藏语称“却杰”。原为释迦牟尼称号之一。后引申为对闫罗王、神话故事人物、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及高僧等人之称呼。元至元七年(1270)封帝师※八思巴为“大宝法王”。明代亦用之于藏传佛教首领的封号,如封阐化等
参见“菁民”(1988页)。
1731—1809清代拉卜楞寺法台。藏族。出生于优端头人家。30岁入拉卜楞寺经院。生活清贫,勤学苦读,能熟背《中观》、《般若》全部教程。超越学级,破格获多仁巴学位。在密宗院学习密咒后,通过密宗的立宗,
①“长其国”首领侬存福的封号。详见“侬峒起义” (1462页)。 ②见“耶律隆绪”(1320页)。
西夏文文书。手写行书,1页8行,页面21.2×13.5厘米。记西夏天庆虎年(1194)正月讹小狗宝等10名西夏人共集750钱入会事。10人中有党项人,有汉人,有男,有女
即“绝奴部”(1785页)。
木结构建筑。又称吊楼。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西部壮、土家、苗、布依、侗、水等民族地区。为在房舍的一侧临空扩建的住房,好似吊在主建筑一边,故名。有的在下面支撑木柱。多住人,或放杂物。下面可作养畜或堆杂物
见“女真文”(145页)。
十六国时期鲜卑首领之一。见“密贵”。(2122页)。
铁勒诸部之一。又作束(东)纥罗。游牧于土拉河北,南邻薛延陀,西接多览葛。先后属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俗与突厥略同。唐贞观二年(628),遣使入朝。二十年(646),薛延陀汗国亡。次年,唐以其地置龟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