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知识>监军

监军

①初为临时差遣之职,置于军中,监督出征将帅。《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汉代亦或置。《后汉书·袁绍传》:“绍遂以(孟)岱为监军,代配守邺。”时又有监军使者,掌监出征将帅;有监军御史,掌监京师北军营垒等。三国时诸军出征皆置,监视将帅,权势颇重。蜀有中、前、后、右诸号,位在军师下、护军上。晋代有时亦置,或统兵。北魏或设监军侍御史。魏、晋诸军师(军司)亦行其职。隋末唐初有时以御史监军,非常制。神龙元年(705)始任用宦官,中唐以后诸方镇及出征军中皆置、例以宦官为之,有监军使、观军容使等名目,简称监军,成为常设使职。有副使、判官等佐官,自置亲兵,与藩帅分庭抗礼,权势极重。五代设置不常。宋代罢其职,偶有差遣。辽代置于北面行军都统所,位次都统、副都统,为专职军官。当时又有都监、监战等官,亦行监督军务之职,皆为常设职官。西夏有左右厢十二监军司,为地方驻军指挥机构,于都统军、副统军下设监军使。金代都元帅府(枢密院)置元帅左、右监军各一员,正三品,位次副元帅。明代监察御史、宦官皆得受命监军,御史随师出征,监督军务,稽核功罪赏罚,宦官则常把持军务。清代废其制。②地方军政长官。东汉末监军或兼掌军务,魏、晋、南北朝诸州或阙都督,则置监诸军事,简称监军,为该地区军政长官,位在都督诸军事下、督诸军事上,职掌略同。或有监数州诸军事者。其权任因所加“使持节”、“持节”、“假节”之号而有所不同。太平天国诸州县设此官,由中央委派,掌地方民政、狱讼、钱粮。③宋代对都监、监押的统称。④太平天国统兵军官。初期员一百人,每军一员,以炎、水、木、金、土系衔,分正副,其下又以天干和一至十的数字编次,位在总制下。后增员无定数。平时军队由军帅管理,出征时则监军统辖。后期又有职同监军、恩赏监军等名目。

猜你喜欢

  • 大侯长官司

    土司名。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置,土官刀姓,治所即今云南云县。后改为大侯州,以土官刀奉汉为土知州。万历二十六年(1598)废,改为云州,设流官。

  • 惠陵

    陵墓名。(1)唐睿宗长子李宪(成器)墓。宪尝为太子。景云元年(710),因临淄王李隆基除韦后之党,有定难功,乃让储副之位。徙宁王。开元二十九年(741)卒,追谥为让皇帝,葬桥陵旁,号其墓曰惠陵。俗呼让

  • 漳州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升漳州为路。属福建行省,二十二年后属江浙行省。治所、辖境同漳州。明洪武元年(1368)改为漳州府。至元十七年陈桂龙、陈吊眼领导汉族、畲族人民起义于此。

  • 校正竹书纪年

    书名。清洪颐煊撰。上下两卷。嘉庆五年(1800)颐煊就学杭州诂经精舍,受其师孙星衍嘱托,重校《竹书纪年》。颐煊认为今本《竹书纪年》虽经后人变改,残缺失次,但非伪书可比,因仍取今本,历证群书所引,订正于

  • 田琢

    ?—1219金蔚州定安(今河北蔚县东北)人,字器之。明昌进士。补尚书省令史。贞祐二年(1214),中都被蒙古军包围,请间道往山西招集义军。至蔚州,募兵二万人。后败散,又招集三万余,入中山(今河北定州)

  • 吴炎

    1623—1663明末清初苏州吴江(今属江苏)人,字赤溟,一字如晦,号悔庵,明亡后不忘故国,更号赤民。在归安诸生中甚负盛望。人清隐居湖州山中,初自放于诗酒,旋与伯叔昆季数人结成惊隐诗社,坚守志节,不仕

  • 上林署提点

    官名。金代上林署长官,泰和八年(1208)设,主管上林苑事。秩从五品。大安二年(1210)罢。

  • 墟市

    南方乡村的一种定期集市。简称墟、虚。吴处厚《青箱杂记》:“岭南谓村市为墟。……盖市之所在,有人皆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虚。”范成大《晓出古城山》:“墟市稍来集,筠笼转山忙。”最

  • 哈答

    又译合答、合达、合丹。元兀鲁兀部人。术赤台孙,怯台子,继长兀鲁兀部,称郡王。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率本部人为右翼征阿里不哥,大战于昔木土脑儿之地,败斡亦剌军。二年,任枢密副使。次年,率军平李璮之

  • 阿难水

    即“斡难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