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知州

知州

官名。地方行政机构州之长官。宋朝以朝官为州一级长官,称“权知军州事”、“知军州事”,简称“知州”。掌教化百姓,劝课农桑,旌别孝悌,奉行法令,考察属员,赈济灾伤,以及赋役、钱谷、狱讼等事。时,州有都督、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六等,其中节度州为三品,刺史州为五品。初制,官品与州品相同者领一州之政,则称为知州。其后,除辅臣、宣徽使、太子太保、仆射外,其余朝官领一州之政者,皆称为知州。辽朝南面官亦置,为某些州之长官,总领州事。如易、涿、平、蓟等州即设。元朝州分上、中、下三等,上州长官称州尹,中、下州长官称知州,品秩分别为正五品和从五品。明朝,统以知州为州一级长官,每州设一人,从五品,掌一州之政。明朝州有两种,一为属州 (属府所辖),一为直隶州(直隶布政使司),属州如县制,直隶州如府制,而品秩相同。清沿明制,然直隶州知州正五品,例以六部、理藩院等衙门保举记名之主事等官升任; 散州知州从五品,例以通判、知县、布政司经历、理问等升任。


官名。1、明清皆置,为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明每州一人,从五品;其佐官有同知、判官等;清代则称“州同”、“州判”。见《明史·职官四·州》、《清史稿·职官三·州》。

2、为知州事、知军州事的简称。州的长官本为刺史,宋太祖接受唐、五代藩镇为害的教训,便把节度使留在京师,不遣其赴任,而派京官带本官暂理其州事,称“知军州事”,军指兵,州指民政,或称“知州事”,虽没正式定为官名,实为州的长官。见《宋史·职官七·府州军监》。

猜你喜欢

  • 小司水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水中大夫属官,佐司水中大夫、小司水下大夫掌本司事务。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以下大夫为长官,遂成为司水司次官。宣帝即位,复置六府

  • 兵部督催所

    清代兵部内部机构。掌定限、督催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承办所议事件,按月报部。由尚书酌委郎中、员外郎、主事管理,无固定员额;额设经承二人。

  • 商部右丞

    见“商部左丞”。

  • 瞽史

    官名。周朝置。掌天时历数。或说瞽为掌乐大师,史为太史。《国语·晋语四》:“《瞽史之纪》曰: 唐叔之世,将如商数。”韦昭注: “瞽史,知天道者”。《周语下》: “吾非瞽史,焉知天道? ”韦昭注: “瞽、

  • 通直常侍

    “通直散骑常侍”省称。

  • 挏马丞

    官名,汉武帝置,属太仆,掌佐挏马令主乳马、取马乳制酪,员五人,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参看“挏马”、“挏马令”条。

  • 太常少卿

    官名。北魏始置,为太常副贰,位在丞上,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定为三品上,二十三年改四品上。北齐置为太常寺次官,员一人,四品上,位列诸寺少卿之首。隋初因之,炀帝增为员二人,从四品。唐、五代沿置,

  • 文思院

    官署名。五代后梁置,旋改乾文院。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978) 复置,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及彩绘装钿等器物,设监官四人,以京朝官、诸司使副、内侍、三班使臣充任。神宗熙宁三年 (1070)定制,以文、武

  • 钟官丞

    官名。西汉置,属水衡都尉,为钟官令副贰,主铸钱。东汉省。官名,汉置,为钟官令之副,佐令掌铸钱。参看“钟官”条。

  • 都司空

    官名。又称“都司工”。都邑的司空官。战国置。《墨子·号令》: “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辄收以属都司空若侯”。《杂守》: “都司空,大城四人”。《古玺汇编》第八五号战国齐国官印: “平阴都司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