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春官

春官

①官署名 (1)西魏、北周春官府简称。参见“春官府”。(2)唐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至中宗神龙元年(705)尚书省礼部改称,后代即以为礼部或其首长别称。(3)太平天国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天、地、春、夏、秋、冬定名,春官即礼部。②官名。(1)传说宓羲(伏牺氏、大皞氏)、共工、神农、黄帝、颛顼所置春、夏、秋、冬中五官之一。《左传·昭公十七年》: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孔颖达疏: “黄帝以上四代用云、火、水、龙纪事其官之名,必用云、火、水、龙为之。但书典散亡,更无文纪其名,不可复知”。“服虔云: ‘黄帝以云名官,盖春官为青云氏,夏官为缙云氏,秋官为白云氏,冬官为黑云氏,中官为黄云氏。炎帝以火名官,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共工以水名官,春官为东水,夏官为南水,秋官为西水,冬官为北水,中官为中水。大皞以龙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此皆事无所见,苟出肺肠。”《汉书·百官公卿表》: “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应劭注: “颛顼氏代少皞氏者也,不能纪远,始以职事命官也。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2)《周礼》六官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 “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周礼·春官·序官》: “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3)明初四辅官之一,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九月置春、夏、秋、冬四辅官。所任皆耆儒,位列都督之次。敕以协赞政事,均调四时。月分三旬,人各司之。秋冬官未备,以春夏官兼摄。寻罢。参见“四辅”。(3)太平天国礼部正、又正、副、又副之官统称。(4)太平天国朝内官春官正丞相、春官又正丞相、春官副丞相、春官又副丞相。又,女官中朝内官所置春官正、副丞相,亦称。


官名。古代常以春夏秋冬四时或金木水火土五行名官。

1、《史记·五帝纪》注说,黄帝受命时有云瑞,因此以云名官:春官青云,夏官缙云,秋官白云,冬官黑云,中官黄云。

2、周置六官,其一为春官。宗伯为春官,掌管典礼,所以后世称礼部为春官。见《周礼·春官·宗伯》。

3、唐武则天光宅元年曾改礼部为春官,神龙元年复旧。见《旧唐书·职官二·礼部》、《新唐书·百官一·礼部》。

4、自唐宋,到明清,掌管天文历法的长官下属有春官正,为五品官员,掌司四时一方的变异。参看《新唐书·百官志二·司天台》。

5、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九月设春夏秋冬四官,称为四辅。见《明史·职官一》。

猜你喜欢

  • 镇卫将军

    官名。将军名号。十六国后赵石虎建武(335—348)中置,位在车骑将军之上。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复置,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之首,在骠骑、车骑将军之上。陈沿置,拟一品,比秩中二千石。武官名。梁始置,

  • 广武康里卫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置,是由康里人组成的禁卫军,以中书平章政事康里人阿沙不花为都指挥使。至大四年仁宗即位后罢。

  • 左节度

    官名。三国吴孙权置,掌管军需粮谷及文书帐簿。《三国志·顾雍传》:“赤乌 (238—251) 中,(顾谭) 代 (诸葛) 恪为左节度,每省簿书,未尝下筹,徒屈指心计,尽发疑谬。”官名,三国吴置,掌军需粮

  • 山监

    官名。南朝宋置。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447)张绩曾任此官,见《宋书·符瑞志》。

  • 武科

    科举制度中专为选拔武官而设的科目。汉代察举有武猛知兵法一科,实为武举制度之滥觞。科举制度中的武举,始于唐武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由兵部主之。考试的内容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

  • 逆命

    ①接受委命。《仪礼·聘礼》: “众介皆逆命,不辞。”郑玄注: “逆,犹受也。”②拒受君命。《左传·昭公四年》: “庄封惟逆命。”

  • 保章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保章氏置,北周沿置。春官府太史中大夫属官,掌观测天象,以记载日月星辰的变动,并依此而辨吉凶。下设保章中士以佐其职。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科道

    官名。明清六科给事中与各道监察御史之合称。明清两朝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明朝通称两衙门。

  • 军政司

    官署名。清末海军部所属之机构。宣统二年(1910)改原筹办海军事务处第二司设。旋併入海军部。掌管造船舰,检校器械,兼司军港工程。辖制造、建筑、器械三科。置司长一人掌司事,下设科长三人,科员八人,录事四

  • 太常伯

    官名。即尚书省六部长官,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司列、司元、司礼、司戎、司刑、司平,六部尚书改称太常伯,咸亨元年(670)复名尚书。参见“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