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左庶子

左庶子

官名。秦汉置有太子庶子。西晋始分左、右。武帝咸宁四年(278)以朱冲任此职,定为太子东宫官属。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隋为太子门下坊长官,员二人,正四品上。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门下坊为太子左春坊,左庶子为左中护。咸亨元年(670)皆复旧。睿宗景云二年(711)再改门下坊为左春坊,庶子以比侍中,置二人,正四品上。宋不常置,每立太子,随宜除授,多以他官兼领。明初置,洪武十五年(1382)更定左春坊官,员一人,正五品,为左春坊主要官员,在大学士之下,谕德、中允、赞善、司直郎之上。其职在于陈古义、申典制,以规鉴太子。不常置。嘉靖后,詹事府坊局之官,仅为翰林官迁转之阶。清顺治九年(1652)沿置为詹事府左春坊官,十五年裁。康熙十四年(1675)复置。满、汉各一名,正五品。掌记注撰文。汉员则兼翰林院侍读。光绪二十八年(1902),詹事府省入翰林院,遂废。


官名,为太子宫官员。庶子之官始于周朝,《礼记·燕义》:“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职(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别其等,正其位。”其后,秦、西汉、东汉皆有庶子。西汉庶子为太子官,五人,秩六百石;东汉庶子无固定人数,秩四百石。晋朝有庶子六人,职比散骑常侍、中书监令,为太子侍从官。南朝、宋、梁、陈皆置太子庶子,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隋朝门下坊置左庶子二人,唐朝左春坊置左庶子二人,正四品,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自此以后,历代相沿。清朝左春坊置左庶子,正五品,掌记注撰文。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四·太子庶子》、《晋书·职官志》、《宋书·百官下》、《隋书·百官上、下》、《新唐书·百官四上》、《通典·职官十二·太子庶子》、《清史稿·职官三·詹事府》。参看“春坊”和“庶子”条。

猜你喜欢

  • 细铠主

    宿卫武官名。南朝宋置。《宋书·恩倖·阮佃夫传》:“又告主衣吴兴寿寂之、细铠主南彭城姜产之,产之又语所领细铠将临淮王敬则。”武官名。见“朱衣直阁将军”。

  • 侍官

    ①东晋、南朝对侍中、散骑常侍等近侍之官的统称。②北魏官名。《魏书·官氏志》: 道武帝天赐四年(407),“增置侍官,侍直左右,出内诏命,取八国良家,代郡、上谷、广宁、雁门四郡民中年长有器望者充之。”初

  • 剿匪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

    “剿匪”总司令部直属机构。国民党政府设置,依照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八月二十一日行政院令公布的《剿匪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组织规程》的规定,剿匪总司令部得斟酌需要,报请行政院核准设置政务委员会。政

  • 司珍员外郎

    官名。即金部员外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金部员外郎。

  • 司鞍长

    官名。清朝内务府上驷院之属官。掌服驾。乾隆二十三年 (1758) 设。正六品。四十五年额定三人。所辖有司鞍、司辔等多人。

  • 左陶

    官署名。战国燕置。主管陶器制作。战国燕国陶文有此官。

  • 田禄俸料制

    隋唐时期以土地、实物及货币三项构成官俸的制度。土地包括永业田与职分田。永业田所有权归私有,可以传于子孙;职分田所有权属公家,官吏以职位得享用其收益。实物指禄粟,以石计。隋制于每年春秋两季发给。唐制每年

  • 参议院法制股审查委员会

    北洋政府时期第一届国会参议院的常任委员会之一。设委员长、理事各一人;委员,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为二十五人,七年(公元1918年)减为十五人。掌审查法制事项。

  • 驾部

    官署名。魏晋南朝为尚书省诸曹之一,设郎(郎中)为长官。西晋一度设尚书主之。掌车舆畜牧之政。当时战争频繁,故马政尤重。或说魏隶左民尚书,西晋初有“驾部尚书”,当隶之。南朝隶左民尚书,兼辖车府署。北魏前期

  • 区副

    警官名。清末内外城各区巡警分厅所辖分区警署的副长官,以八品警官充任,后改称副区长。参见“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