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司空

大司空

官名。①相传为周天子执政三官之一。《礼记·王制》: “百官各以其成,质于三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② 即“大司工”。春秋战国晋、郑等国诸卿之一。掌土木工程,参掌国政。③《周礼》六卿之一,冬官之长。掌土木工程。西魏末、北周仿《周礼》建六官,复置为冬官府长官,亦称“大司空卿”。正七命。参见“冬官府”。④三公之一。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由御史大夫改名,秩万石。置长史等属官,府设诸曹分管具体事务,曹各置掾属。与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同为宰相,共同管理政务,不复领侍御史。位虽尊崇,权移尚书。哀帝建平二年(前5)复名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前1)又名大司空,遂成定制。东汉初年因之,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后51)去大字,改名司空,历朝因之。唯十六国汉(前赵)复名大司空。参见“司空”。⑤“工部尚书”的别称。


官名,不同时代其职掌也不同。

1、周朝执政三官之一。《礼记·王制》:“百官各以其成,质于三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

2、《周礼》六卿之一,为冬官之长,掌百工及土木工程。北周仿《周礼》,建六官,仍为冬官之长,也称大司空卿。

3、春秋时晋、郑置,为诸卿之一,掌土木工程,参与政事。

4、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并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王莽时为三公之一,主征战。东汉初仍称大司空,后改称司空,掌工程建筑等。《后汉书·百官志》:“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大丧则掌将校复土。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汉书·王莽传》:“步兵将军成都侯王邑为大司空。”《后汉书·光武帝纪》:“丁丑,以野王令王梁为大司空。”“大司空王梁免。壬子,以太中大夫宋弘为大司空。”

5、工部尚书的别称。唐朝人爱称官员的别号,“大司空”遂为“工部尚书”的别称。

猜你喜欢

  • 保宜大夫

    金、元太医阶官名。金二十五阶之第一阶,秩从四品上。元十五阶之第一阶,从三品。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太医官,自从四品始,以下分为(二)十五阶。从四品上,称保宜大夫。见《金史·百官一》。

  • 左右虎贲率上士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虎贲氏下大夫二人, 中士十二人,掌王出入先后仪卫等事。北周依其制置左右虎贲率上士,正三命,属夏官府左右武伯中大夫。《隋书·礼仪志》载其职掌为“掌虎贲之士, 其队器服皆玄,以四色

  • 赞者

    官名。隋朝太常、鸿胪二寺皆置。唐朝因置,隶门下省、太常寺,各十二员、十六员,掌赞唱,为行事之节,分番上下,太凡祭祀、朝会,掌承传。太子左春坊亦置四员。宋朝太常寺沿置,正名赞者七员,守阙赞者七员、私名赞

  • 侍者

    官名。春秋置。君主近侍小臣。女官名,汉置,掌侍皇帝。《汉书·叙传上》:“会许皇后废,班倢伃供养东宫,进侍者李平为倢伃,而赵飞燕为皇后。”

  • 邺奚官督

    官名。西晋置。《晋书·武帝纪》:“泰始五年(269)六月,“邺奚官督郭廙上书陈五事以谏,言甚切直,擢为屯留令。”

  • 本官阶

    官员叙迁之阶。宋初官员系衔往往以散官、本官与差遣并列,散官沿袭唐制,是表示官员品阶的。但唐末高级散官往往为低级武官所得,故自五代以来,散官已无足轻重。本官指官员所担任的正官,但宋初某一机构的官员并不主

  • 山北辽东道提刑按察使

    官名。元朝山北辽东道提刑按察司长官。

  • 炭场

    官署名。北宋置,掌年额税炭木炭,以供内外之用,并向京城百姓出售。设监官,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充任。初隶三司,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隶司农寺。官署名。宋置,掌储备薪炭以供百司之用。见《宋史·

  • 军都虞候

    官名。五代、宋朝军一级统兵官,位在军都指挥使之下。武官名。见“军都指挥使”。

  • 干佐

    吏名,汉魏置,为郡县佐吏。《三国志·魏书·邓艾传》:“(邓艾)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