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元帅

元帅

官名。春秋晋国始置,为三军中军主将之称,上卿爵,执掌国政,统兵作战。东汉灵帝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上军校尉蹇硕为元帅,然非汉代定制。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之。北周亦置,为行军元帅简称,总辖军务,皆以宗室或重臣出任,行军出征方置为大军统帅,并非常设职官。开府、设监军、长史、司马、列曹参军等僚佐。隋朝沿袭此制。唐朝元帅皆以亲王任之,掌征伐,兵罢即省。安史之乱后,又置天下兵马元帅,大历八年(773)罢。其后凡调诸道兵马会战,则置元帅或都统,以为战时最高军事长官,多由亲王挂名,副元帅实掌其事,幕职有行军长史、行军司马,掌书记、判官、参谋、兵马史、都虞候等。元朝于各行省置都元帅府,秩正二品,元帅府正三品。郑成功设为各军统帅。其军队分为左、右、前、后、中五军。郑成功自为中军元帅。


官名,春秋时晋文公置。晋置上、中、下三军,中军主将称元帅,上卿爵,统三军,主国政。《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注:“晋以中军帅为元帅。”东汉灵帝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上军校尉蹇硕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及大将军,但非定制。北周为行军元帅的省称,总掌军务,非常职,出征时则置,军事行动结束则免。隋沿其制,唐也置。唐朝元帅多由亲王兼任,副元帅才实掌军务,属吏有行军长史、行军司马、书记、判官、参谋、兵马史、都虞候等。宋沿置。元朝各行省置都元帅。见《新唐书·百官四》。

猜你喜欢

  • 劝爽

    官名。南诏官,主官人,由清平官、酋望、大军将兼。

  • 司爟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理用火之政令。《周礼·夏官》: “司爟,下士二人,徒六人”,“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时则施火令。凡祭祀,则祭

  • 鸿臣

    汉朝大鸿胪的别称。扬雄《鸿胪箴》:“鸿臣司爵,敢告在邻。”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郊庙行礼,掌赞导。诸王入朝,当郊迎,典其仪。皇子拜王,赞授印绶等。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

  • 禁游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秋官府布宪中大夫禁游中士佐官,正一命。

  • 右计使

    官名。宋太宗淳化四年(993)置,掌京西诸道财计之事。五年罢。官名。见“总计使”。

  • 礼科左给事中

    官名。明清礼科之副长官。佐都给事中掌科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设左、右各一人,秩从八品。永乐中(1403—1424)改为从七品。清顺治十八年(1661)设左、右满、汉各一人。康熙四年(1665)

  • 东羌猎将

    官名。西晋置,为领兵武职,属东羌校尉。见《晋书·李特载记》。

  • 关中护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曹操置,统率关中所驻诸将之兵。《三国志·赵俨传》:“(俨)迁扶风太守,太祖徙出故韩遂、马超等兵五千余人,使平难将军殷署等督领,以俨为关中护军,尽统诸军。”官名,东

  • 南京尚宝司

    官署名。明永乐十八年(1420)定都北京,于北京置尚宝司,原在南京的尚宝司官署仍存,加“南京”字,称南京尚宝司。但只设卿一人,其实无所掌。

  • 宣忠扈卫亲军都万户府

    元朝侍卫亲军机构。设于文宗至顺元年(1330)五月,掌斡罗思(俄罗思)军士万人。二年四月,改为亲军都指挥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