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支缘
县纲纪吏名。秦置,印汉代的县功曹之职。见“县功曹”。
县纲纪吏名。秦置,印汉代的县功曹之职。见“县功曹”。
官名。西汉置。《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横海校尉福为缭荌侯。”时汉功东粤,渡海作战,故名。武官名,汉置,掌征伐。《史记·东越列传》:“封横海将军(韩)说为案道侯;封横海校尉福为缭荌侯。”
官名。清朝蒙、回各部札萨克之副长官。佐办旗务。康熙二十一年(1682)设,每旗分别为二至四人。遇有缺出,由札萨克会同盟长于闲散王以下,台吉、塔布囊以上,遴选贤能奏补。官名。清制蒙古各旗于札萨克之下设协
伎术官名。元置,属太史院,秩正五品,员额一人。
官名。三国吴置,吕据自越骑校尉迁此。见《三国志·吕范传》。杂号将军名,三国吴置,掌帅军征伐或镇守。《三国志·吴书·吕据传》:“太元元年,大风,江水溢流,渐淹城门,权使视水,独见据使人取大船以备害。权嘉
官名。金置于盐使司,秩正九品,掌分管盐使所属盐场的发买收纳恢办之事。
官名。简称徕远司员外郎。清朝理藩院徕远清吏司之副长官。佐郎中掌司事。设满洲二人,蒙古三人。
官名。南诏官,主工作,由清平官、酋望、大军将等兼充。
官名。见“各省钱局”。
官名。清朝刑部所属律例馆之属官。顺治二年(1654)设律例馆,以各部院通习法律者为提调。乾隆七年(1742),律例馆并入刑部,仍设提调官一人,以刑部司员兼充。后定满、汉各四人、掌章奏、文移、管理吏役及
见“大天源延圣寺总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