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高城镇

高城镇

即今湖北随州市东北五十四里高城镇。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 移出山镇巡司于此,改名高城巡司。


(1)在山东省高青县东南部。面积110.4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高城,人口1680。高城有二千余年的历史,西汉时为被阳侯国治所。隋大业三年(607年)为高苑县治。此为高苑旧城,建国后简称高城。1954—1970年先后为高青县高城乡、区和博兴县高城区。1971年为高青县高城公社,1984年建高城镇。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有砖瓦、沙发制造、建筑、油棉加工等厂(队)。张田公路纵贯镇境西部,丁宋公路横穿镇境南部。古迹有狄城遗址、济水故道、扳倒井、滚龙桥等遗址。(2)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东部。面积183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高城,人口6200。1949年为随县第五区。1956年改为高城乡,属天河口区。1958年属殷店光明公社;后改为高城公社,属殷店区。1963年高城公社改属万店区。1975年高城、兴隆、卸甲、七姑四公社合设高城公社,1984年改高城镇。主产稻、小麦、棉花,盛产柞蚕茧。有酿酒、农副产品加工等厂。矿产有蛇蚊石。随小公路经此。(3)在四川省理塘县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13平方千米。人口 6800。 镇人民政府驻高城,人口4400。该地海拔4187米,在四面环山的草坝上,因称高城。元李唐州、清清化县、民国初理化县均治此。1951年始为理塘县治。1958年设团结、建设乡。1979年为高城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改镇。产肉食、奶制品、皮毛等。为康南畜、土特产品集散地。川藏公路南线、理乡公路经此。有始建于明的黄教寺院理塘寺。


猜你喜欢

  • 台湾海峡

    在台湾与福建二省之间。自东北到西南长约300公里,宽约200公里,最狭处仅130公里。水深大部不足100米,东南部深达200米以下;最大海深度1680米, 最浅处仅40米。当东海、南海航运要冲。明代航

  • 大司马镇

    即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三十四里大司马村。《清一统志·怀庆府二》:司马城“晋司马氏所居。其乡有司马村”。

  • 铜人原

    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新筑镇一带。《关中记》: “秦为金人十二,董卓坏以为钱,余二枚,魏明帝欲徙诣洛阳,到霸城重不可致,今在霸城大道南。”金人即铜人,故名铜人原。

  • 别失八里、和州等处宣慰司

    元至元二十年(1283)置,治所在别十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五里破城子)。后废。

  • 西周封国。妫姓。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大皞之虚也。”《史记·陈杞世家》:“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公元前478年灭于楚。古国名。西周封国。武王封舜后

  • 芦子城

    在今上海市旧城区西北十里,吴淞江滨。因地处当时吴淞江下游南北往来的重要渡口芦子渡旁,故名。宋以后被附会为沪渎垒。

  • 威隆州

    明洪武十五年 (1382) 改威龙州置,属建昌卫。治所在今四川德昌县西南大山乡。永乐二年(1404) 改为威龙长官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元威龙州置,治今四川省德昌县西南。属德昌路。永乐二年(

  • 南清河郡

    西晋分平原郡置,治所在灵县 (今山东高唐县南三十里南镇)。辖境相当今山东高唐县附近地。北齐废。

  • 定平砦

    北宋政和三年 (1113) 改王家砦置,属任丘县。在今河北任丘市西。金废。

  • ①西周封国。姬姓。都沬邑(今河南淇县)。《史记·卫康叔世家》: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 居河、淇间故商墟”。公元前660年,狄破卫,徙都曹(今河南滑县东)。前658年又徙都楚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