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首阳山

首阳山

①又名阳山。即今河北卢龙县东南二十五里阳山。《史记·伯夷传》 正义: “首阳山,《说文》云,首阳山在辽西。” 《方舆纪要》 卷17卢龙县: 阳山“峰峦高耸, 下多溪谷, 一作山。 《说文》 以为首阳山也。汉李广守北平,俗传曾射虎于此,山之西麓,有射虎石”。

②在今山西和顺县东南四十里。《清一统志·辽州》 称,“本阳区山,俗号首阳山”。

③又名首山、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诗经·唐风》: “采苓采苓,首阳之颠。”《论语· 季氏》: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 即此。

④在今甘肃渭源县东南莲峰乡享堂沟村。《史记·伯夷传》: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清一统志·巩昌府二》 “夷齐庙” 条按: “夷齐饿于首阳之下。马融以为在蒲坂。曹大家注 《通幽赋》 云在陇西。《索隐》 据庄子北至岐山、西至首阳之交,以为在岐山之西。《说文》 以为在辽西。刘延之以为在偃师。《方舆胜览》 亦云在陇西。《府志》: 今陇西县首阳山麓之左,有二贤冢,故于冢旁立庙。明郡人杨闳著辨以陇西之首阳为是。其说不一。” 今渭源县东南莲峰的五台下立有明万历二十二年 (1594) “首阳辨碑”。山腰有夷齐墓。山上建有夷齐庙,又名清圣庙。院内立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撰文并篆额的 《新建首阳清圣庙碑》 等碑石。

⑤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北,北接孟津县界。即邙山最高处,日出先照故名。《后汉书· 孝顺帝纪》:阳嘉元年 (132),“遣大夫、谒者诣嵩高、首阳山,并祠河、洛,请雨”。《水经·河水注》: “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夷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 上有夷齐庙。……又有周公庙。”《寰宇记》 卷5偃师县: “首阳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1)又称首山或雷首山。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南。海拔400米。因处中条山道之阳,故名。传西周初,商遗民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遂饿死于此。《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左传》鲁宣公二年(前607年),晋赵“宣子田于首山”;《资治通鉴》:唐至德元载(756年),哥舒翰至潼关,为安禄山将崔乾祐所败,独与麾下数百骑走自首阳山西渡河入关,皆即此。(2)又称首山。在河南省偃师市西北,接孟津县界。邙山主峰之一。日出先照,故名。《水经注》:“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也。”山体为青砂岩,海拔310米。山上旧有夷齐庙。相传伯夷、叔齐葬此,现存伯夷、叔齐墓。三国魏文帝陵在山南。山下有陇海铁路首阳山车站。(3)在陕西省户县城西南与周至县交界处。属秦岭。海拔 2720 米。山林茂盛,灌木丛生,产中药材。野生动物有金丝猴等。传商末伯夷、叔齐曾谏武王伐纣。武王灭商后,两人隐居此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山西、河南、甘肃均有首阳山及同样传说。(4)在甘肃省渭源县东南。海拔2421米,山峰苍翠,盛产薇蕨闻名古今。山出五峰,窟洞满岩,庙宇栉比,松柏掩映,为渭水源头名胜。传商代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但其确切位置,历有争议,山西、河南、陕西均有首阳山。莲峰的五台下立有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首阳辨碑”,碑文为杨悫所书,笔法遒劲。山腰有夷齐墓,土冢两座,前有砖牌坊,内嵌砌石碑。山上建有夷齐庙,又名清圣庙,正中大殿5间,东西设廊房,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院内立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撰文并篆额的《新建首阳清圣庙碑》等碑石。


猜你喜欢

  • 西周初封国,称为巴子国。春秋时,与楚、邓等国交往甚密,向川东发展。战国时,巴国亦称王。都江州(今四川重庆市)。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鱼复在今奉节

  • 沙砦

    在今福建建阳市西。《方舆纪要》卷97建阳县:沙砦“在县西五十里。《志》云,宋时以县西北唐石上、中、下三里地远民悍,置砦于木坪里以控制之。宣和初,迁于此。元废”。

  • 岱县

    唐武德五年 (622) 置,属东泰州。治所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七十里。贞观初省入博城县。古县名。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治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属东泰州。贞观元年(627年)省入博城县。

  • 巴暖三川营

    旧名古鄯堡。即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古鄯镇。《清一统志·西宁府二》:巴暖三川营“旧名古鄯堡……城周二里有奇。本朝设守备驻防”。

  • 湛水

    ①源出今河南宝丰县东南,经平顶山市、叶县,至襄城县界入北汝河。《周礼·职方氏》: 荆州“其浸颍、湛”。《左传》: 襄公十六年 (前557),“楚公子格及晋师战于湛坂”。杜注: “襄城昆阳县北有湛水,东

  • 安东中屯卫

    明洪熙元年(1425)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应州城(即今山西应县)。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其中前二所分守浑源州,后所守怀仁县,左右二所俱附卫。明洪熙元年(1425年)置,治今山西省应县。辖左、右、中

  • 春水墟

    即今广东广宁县东南春水村。当白花水与绥江汇合之口,通四会孔道。清宣统 《广东舆地全图》 广宁县图: 县东南有春水汛。

  • 鸣鹤场

    北宋置,在今浙江慈溪市东南二十八里鸣鹤镇。《元丰九域志》 卷5: 明州慈溪县有 “鸣鹤一盐场”。因海涂北却,清乾隆时废。

  • 洞口堡

    在今湖南吉首市西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81镇溪千户所 “阴隆江堡” 条下: 洞口堡 “隶辰溪卫,有官兵戍守”。

  • 杀马关

    在今甘肃临夏县西南。《方舆纪要》卷60河州:杀马关“其林麓控扼,足以守御。自此而西,举足浸高。又行一日至岭西,其地益高,盖与西域相出入处。元遣都实访河源,路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