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晋省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抵达陕甘边区,与第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合后,在延川县西北永坪镇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合编为第十五军团,并以陕甘边区、陕北根据地建陕甘晋省。辖境包括今陕西省北部及甘肃省东部地。同年11月撤销。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抵达陕甘边区,与第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合后,在延川县西北永坪镇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合编为第十五军团,并以陕甘边区、陕北根据地建陕甘晋省。辖境包括今陕西省北部及甘肃省东部地。同年11月撤销。
亦名集宁海子、奇尔泊 希尔泊。即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之黄旗海。《方舆纪要》卷44大同府大同县: 威宁海子 “在府北塞下,属部驻牧处也。天顺中,石彪镇大同,请置城于威宁海,不果。成化十六年,王越袭
在今青海天峻县北。《隋书·炀帝纪》: 大业五年 (609),炀帝西巡,命 “将军张寿西屯泥岭”,即此。古山名。在今青海省刚察县西北。隋大业五年(609年),隋将张寿率军屯驻于此,以击吐谷浑。
又称桃花洞。在今湖北安陆市西三十里白兆山太白峰西麓。唐李白有 《安陆白兆山桃花崖寄刘侍御绾》 诗。《舆地纪胜》 卷77德安府: 桃花岩 “在白兆山,即太白读书之处。蔡确诗云: 閒说桃花岩石畔,读书曾有
即荆山洞。今安徽广德县东北七十里太极洞。《舆地纪胜》卷24广德军:冯家洞“在先春门外七十里,又名荆山洞”。
亦作梁甫山。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西连徂徕山。《史记· 秦始皇本纪》: 二十八年 (前219) 始皇东巡,“禅梁父”。《后汉书· 光武纪》:中元元年 (56) “禅于梁父”。皆在此。后世统称徂徕山,而另
在今贵州遵义县东。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征播之役,播州兵聚青蛇、长坎、玛瑙、保子四囤。即此。在今贵州省遵义县东。参见“青蛇囤”。
今越南北部河宣省之泸江 (明江) 与锦江合流后之河流,以经宣光县而名。《方舆纪要》 卷112安南宣化府: 宣光江“在府北。源自云南临安府教化长官司流入境,流七百余里以达宣化江。《一统志》: 永乐初,沐
唐垂拱二年 (686) 置,属益州。治所即今四川郫县东南二十里犀浦镇。《元和志》 卷31犀浦县: “昔蜀守李冰造五石犀,沉之于水以厌怪,因取其事为名。” 天宝元年 (742) 属蜀郡,至德二年(757
又名龙泉河。源于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老龙窝,流经大安村过教军场入大石河。《水经·圣水注》:防水“出(良乡)县西北大防山南,而东南流径羊头阜下,俗谓之羊头溪,其水又东南流,至县东入圣水”。
①地区名。相当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贵两省。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三国志· 蜀书 · 诸葛亮传》: 建兴元年 (223),“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