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石山
①亦名峒石山。在今广东阳春市北。《舆地纪胜》 卷98南恩州: 峒石山 “在阳春。岩石幽邃,内有古佛像。咸平二年诏赐太宗皇帝御书,藏于石室。胡铨有诗”。《清一统志·肇庆府》: 铜石山 “在阳春县北七十里。……《旧唐志》: 铜陵县有铜山,盖即此”。
②在今广西北流市东十五里。《寰宇记》 卷167陆川县: “铜石山,上有铜湖,出硃砂水银。” 《方舆纪要》 卷108北流县: 铜石山 “峰峦秀丽,山顶宽平。旧产水银硃砂”。铜石岭海拔421.9米。1966年于此发现汉至唐代的冶铜遗址。
①亦名峒石山。在今广东阳春市北。《舆地纪胜》 卷98南恩州: 峒石山 “在阳春。岩石幽邃,内有古佛像。咸平二年诏赐太宗皇帝御书,藏于石室。胡铨有诗”。《清一统志·肇庆府》: 铜石山 “在阳春县北七十里。……《旧唐志》: 铜陵县有铜山,盖即此”。
②在今广西北流市东十五里。《寰宇记》 卷167陆川县: “铜石山,上有铜湖,出硃砂水银。” 《方舆纪要》 卷108北流县: 铜石山 “峰峦秀丽,山顶宽平。旧产水银硃砂”。铜石岭海拔421.9米。1966年于此发现汉至唐代的冶铜遗址。
即今江西萍乡市西湘东镇。《清一统志·袁州府》 “江西市” 条: “湘东市,在 (萍乡) 县西三十里。旧有湘东驿,宋建炎中移于黄花渡。”
即今河北泊头市西三十里寺门村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9交河县图:县西北有寺门村。
①即今安徽石台县治。清道光《安徽通志》卷27石埭县:七里街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为石埭故县”。②在今河南息县南七里冈。《金史·仆散安贞传》:兴定五年(1221),伐宋,“安贞出息州,军于七里镇”。即此。
即四川今重庆市巴南区东界石镇。清乾隆《巴县志》 卷2: 界石场 “离城六十里”。为南通綦江县孔道。(1)在山东省文登市西部。面积188.5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大界石,人口6820。明代
三国吴黄武五年 (226) 分富春县置,属东安郡。治所在今浙江桐庐县西二十五里。《元和志》卷25: “以居桐溪地,因名。” 七年 (228) 改属吴郡。隋开皇九年 (589) 省。仁寿二年 (602)
即武周山。在今山西大同市西云冈石窟所在地。《魏书·高祖纪》: 太和四年 (480),八月“戊申,幸武州山石窟寺”。《方舆纪要》 卷44大同府: 武州山在 “府西二十里”。古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即
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南十五里清莲镇东里许天宝山腰。为唐诗人李白的故居。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5:“范传正李白新墓碑云:‘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大小康山, 白读
①明置,属兴武守御千户所。在今宁夏盐池县西北高沙窝乡营西村西北角。清属灵州,设把总于此。《方舆纪要》卷62灵州守御千户所:毛卜剌堡“在清水营东南三十五里,又东南三十里即兴武所,亦戍守要地”。②在今甘肃
在今安徽铜陵县东南四十里。源出天门山,北流会顺安河入江。《元丰九域志》卷6:铜陵县有天门水。
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1开建县:九源山寨“在县(今南丰镇)东,瑶寨也。《志》云,县境瑶山凡三十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