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春秋列国之一,於越部族建。姒姓。初期国都播迁于会稽山中,越王勾践时逐渐强盛,勾践七年(前490) 建都大越 (今浙江绍兴市)。据 《国语·越语上》: “勾践之地,南至句无,北至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辖境相当今浙江省中部、北部地区。周元王四年 (前472) 勾践灭吴,迁都琅邪 (今山东胶南市西南四十六里琅琊镇),遂扩展及今江苏全省及山东南部地区。周安王二十三年 (前379) 又迁都吴 (今江苏苏州市)。周显王三十五年 (前334)为楚所灭。

②即五代南汉。都于兴王府 (今广东广州市)。《新五代史·南汉世家》: “贞明三年, 䶮即皇帝位,国号大越,改元曰乾亨。”


(1)古国名。又称于越。姒姓。相传始祖为夏少康庶子无余,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春秋末年常与吴战。前494年与吴战,为夫差所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于前473年攻灭吴国。曾向北扩展,称为霸王。疆土有今江苏省北部运河以东,江苏省南部、安徽省南部、江西省东部和浙江省北部。战国时渐弱。约于前306年为楚所灭。(2)浙江省绍兴市的简称。春秋时绍兴为越国都城,故名。


猜你喜欢

  • 牛山馆

    馆驿名。辽置,在今河北承德县东北三沟镇附近。《辽史·地理志》“松山州”后引宋王曾《上契丹事》曰:“松亭岭甚险峻,七十里至打造部落馆,东南行五十里至牛山馆。”

  • 旧港镇

    在今江苏仪征市东南。清时有巡检把总驻此。

  • 中渣坝沱

    在今四川道孚县南中扎坝。清康熙四十年(1701)置中渣坝沱土百户。

  • 涧溪镇

    即今安徽明光市东北涧溪镇。清 《乾隆内府舆图》: 盱眙县南有涧溪镇。在安徽省明光市东部。面积164.4平方千米。人口4.3万。镇人民政府驻涧溪,人口3000。以溪为名。1956年设涧溪乡,1958年属

  • 东方县

    1933年7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黎川、光泽(闽)、邵武(闽)三县析置,驻上观(今福建光泽县西南上观)。1934年废。旧县名。(1)中央苏区闽赣省设。1933年由黎川、光泽、邵武三县析置(黎川县今属江西省

  • 乌德鞬山

    即于都斤山。今蒙古国西南杭爱山。《新唐书·回鹘传上》:骨力裴“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天子以为奉义王,南居突厥故地,徙牙乌德鞬山、昆河之间”。又同书《地理志下》:“回鹘衙帐,东有平野,西据乌德鞬山。”即

  • 王家峪

    在今山西武乡县东南。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和八路军总部曾驻此。

  • 龙口特区

    1945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黄县龙口镇析置,治龙口(今山东龙口市)。1946年改设龙口市。山东解放区设。1945年由黄县龙口镇析置(县级),治今龙口市龙口镇。1946年改设龙口市。

  • 沱沟

    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四十里。《清一统志·许州一》: 沱沟 “在郾城县东南五十五里。汝水别流也”。

  • 赵照渠

    在今河北冀州市东。《新唐书·地理志》冀州信都县: “东二里有葛荣坡。贞观十一年 (637),刺史李兴公开,引赵照渠水以注之。”今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