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谼岭
即离石山。在今山西方山县东北。《北齐书·斛律金传》:“高祖自出北道,度赤谼岭。”即此。
古山名。又作赤洪岭。在今山西省吕梁市东北。南朝梁中大通五年(533年),魏丞相高欢遣窦泰讨尔朱兆,追破之于赤谼岭,即此。
即离石山。在今山西方山县东北。《北齐书·斛律金传》:“高祖自出北道,度赤谼岭。”即此。
古山名。又作赤洪岭。在今山西省吕梁市东北。南朝梁中大通五年(533年),魏丞相高欢遣窦泰讨尔朱兆,追破之于赤谼岭,即此。
即今江西宁都县北萧田乡。明嘉靖 《赣州府志》 卷5宁都县有萧田市。清设萧田汛。道光《宁都直隶州志》 卷4有萧田墟。
金天辅七年(1123)升显州置,治所在山东县,后改名广宁县(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辖境相当今辽宁辽河下游以西,黑山以南和医巫闾山、大凌河下游以东地区。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为广宁府路。清康熙三年
即商榻镇。即今上海市青浦县西三十六里商榻镇。《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青浦县“金泽镇”条下:双塔市“商旅往来苏松之中道也”。(1)在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中部。区人民政府驻地。面积87.5平方千米。人口3.
北宋雍熙二年 (985) 改两浙西、南路置,治所在福州 (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置福建行中书省。北宋雍熙二年(985年)改两浙西、南路置,治福州(今福建福州市
战国时巴国邑。在今四川涪陵市东乌江东岸。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 巴志》: “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 后为楚邑。《战国策·燕策》: 苏代约燕王曰: “楚得枳而
亦作洋平县。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属桂林郡。治所当在今广西东北部融江、龙江下游及红水河下游一带。南朝宋改为阳平县。
在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陪尾山下。《清一统志·兖州府二》: 泉林寺 “寺之左右,皆深林茂树,有大泉十数,渟泓澄澈,互相灌输,会而成溪,是为泗水。……以泗泉在东,又多古林,故曰泉林。相传 ‘子在川上’ 即
在今宁夏银川市及永宁县境,唐徕渠西。《清一统志· 宁夏府一》: 靖虏渠 “旧名李王渠,乃元昊废渠也。明弘治中,巡抚王珣言,本边旧有古渠三道,东为汉渠,中为唐渠,现通水利,惟西一渠,逼在山下,今大半淤塞
在今甘肃靖远县南。《明一统志》卷37靖虏卫:乌兰山“在卫城南一百二十里。唐有乌兰县以此山名”。又称城南山。在甘肃省靖远县城南。树木苍郁,绿云拥黛,昔为“靖远八景”之一,名曰“乌兰耸翠”。山上古建筑鳞次
又作八水。即关中地区长安附近泾、渭、灞、浐、酆、镐、潦、潏八水的总称。酆亦作沣、丰,镐亦作滈,潦今作涝,潏亦作泬。司马相如《上林赋》:“荡荡乎八川分流”,指此。关中地区长安附近霸(灞)、产(浐)、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