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蒲州

蒲州

①北周明帝二年 (558) 改泰州置,治所在蒲坂县 (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二十四里蒲州镇)。《元和志》 卷12河中府蒲州: “因蒲坂为名。” 辖境相当今山西永济、万荣、临猗、芮城等市县地。隋改治所蒲坂县为河东县,大业三年 (607) 改为河东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治所在桑泉县 (今山西临猗县西南四十里临晋镇),三年 (620) 移治河东县 (今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开元八年 (720) 升河中府,同年仍改蒲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为河东郡,乾元元年(758) 复为蒲州,乾元三年 (760) 又升河中府。金天会六年 (1128) 改为蒲州,天德元年 (1149) 复为河中府。明洪武二年 (1369) 复置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 升蒲州府。

②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治所在高阳县 (今河北高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城镇)。大业初废。

③金兴定五年 (1221) 升蒲县置,治所即今山西蒲县。辖境相当今山西蒲县、大宁县地。元初废。

④在今湖南永州市东南潇水之滨。柳宗元在永州为官时游此,写有 《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 诗。清康熙 《永州府志》 卷7 山川志: “香零山,在城东。柳子厚常登蒲州石矶以望之。”


(1)北周明帝二年(558年)以泰州改置,治蒲坂县(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河东郡,义宁元年(617年)复为蒲州。治桑泉县(今临猗县西南临晋镇)。唐武德三年(620年)移治河东县(今蒲州镇)。辖境约当今山西省永济、河津、临猗、闻喜、万荣等市县及运城市西南部地区。开元元年(713年)曾升为河中府,旋仍为蒲州。乾元三年(760年)又升为河中府。属河东道。金天会六年(1128年)改为蒲州。属河东南路。天德元年(1149年)复为河中府。以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蒲州,省州治河东县入州。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永济、河津、临猗、万荣等市县及芮城县西部地区。属平阳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六年升为蒲州府。为晋、陕间交通咽喉,历为军事重地。(2)金兴定五年(1221年)升蒲县置,治今山西省蒲县。辖境相当今蒲县、大宁二县地。属河南东路地。蒙古复为县。


猜你喜欢

  • 洪本泉

    在今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一里。《方舆纪要》 卷115新平县: “洪本泉在县治西。流灌郊郭,为利甚溥。”

  • 会宁城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筑,在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城东。为巴里坤领队大臣驻地,光绪十四年(1888)废。

  • 乾坪

    在今贵州瓮安县境。《明史·李应祥传》:万历二十八年 (1600) 征杨应龙之役,贵州将 “蔡兆吉又自乾坪抵箐冈,过四牌”。即此。在今贵州省瓮安县境。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征播之役,贵州兵蔡兆吉自

  • 师水

    即今河南信阳县西南浉河。《资治通鉴》:南朝宋泰始二年(466),“魏兵至师水”,即此。即“浉河”。

  • 御宿

    西汉武帝时园名,在今陕西长安县南。《汉书·元后传》: “夏游御宿、鄠、杜之间。” 又 《扬雄传》: “武帝广开上林,南至宜春、鼎胡、御宿、昆吾。” 《三辅黄图》 卷4: “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

  • 革吉

    原为堆噶尔本所辖牧区部落。在今西藏革吉县境。1960年以革吉、亚热、邦巴、雄巴等牧区部落设革吉县,驻那坡。

  • 仙侣山

    即真武山。在今四川宜宾市西北隅,与翠屏山相连。《方舆纪要》卷70叙州府宜宾县:仙侣山“在府治西北。竹木耸翠, 山腰有清泉一,石洞四,其北曰翠屏山”。

  • 白渠水

    ①即今河北南部滏阳河。《汉书·地理志》赵国邯郸县:“堵山,牛首水所出,东入白渠。”《水经·浊漳水注》:“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东南流径邯郸县南,又东与拘涧水合。”②在今河北肥乡县西北。《汉书·地理

  • 三角山

    ①在今辽宁海城市南。《方舆纪要》卷37海州卫:三角山在“卫南二十里”。②一名多智山。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百二十里三尖寨,与霍山县接界。《寰宇记》卷126舒城县:“三角山在县西南三百五十里。高五里。山峰似

  • 朱溪

    即今曹娥江支流长乐江,在今浙江嵊县西南。源出浙江东阳市北,东北流至嵊县南,与澄潭江汇合后称曹娥江。《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嵊县:朱溪“在县西六十里。源出东阳县境,经大白山下者曰深溪,旁又有西溪、昆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