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湖南路
北宋至道三年 (997) 分荆湖路南部置,简称湖南路。治所在潭州 (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汨罗、益阳、安化、洞口、绥宁等县以南及广西越城岭以南湘水、灌水流域。元废。
简称湖南路。北宋初置。雍熙二年(985年)与荆湖北路合并为荆湖路,至道三年(997年)析荆湖路南部又置,治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洞庭湖以南、雪峰山以东的湘江、资水流域与巫水上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灌阳、资源等县地。元至元中废。
北宋至道三年 (997) 分荆湖路南部置,简称湖南路。治所在潭州 (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汨罗、益阳、安化、洞口、绥宁等县以南及广西越城岭以南湘水、灌水流域。元废。
简称湖南路。北宋初置。雍熙二年(985年)与荆湖北路合并为荆湖路,至道三年(997年)析荆湖路南部又置,治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洞庭湖以南、雪峰山以东的湘江、资水流域与巫水上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灌阳、资源等县地。元至元中废。
唐显庆三年(658)以葛逻禄炽俟部置,属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福海县境。8世纪前期废。唐显庆二年(657年)以葛逻禄炽俟部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额尔齐斯河以南至乌伦古河之间。属北庭都护府。8世纪末
即今广西钟山县东南西湾镇。清雍正《广西通志》卷20:富川县南“羊头塘十里至西湾塘与贺县交界”。
在今广东顺德市西南甘竹河岸。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顺德县西南有甘竹堡。设守备驻防。
①即今浙江龙泉市西南与福建浦城县交界处之天山斗。《明史·章溢传》:“退隐匡山”,即此。《方舆纪要》卷94龙泉县:匡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匡水出焉……宋濂云:其山四旁奋起而中窊下,状如箕筐,因号匡山”。
即今湖北仙桃市西剅河镇。《方舆纪要》卷77沔阳州: 剅河口 “在州西北六十里。剅与穴同,盖水流分泄处,亦曰剅河新掘口,汉水别流所经也。有河泊所,并置剅河驿于此”。
即今河南扶沟县北四十五里白亭城。《魏书·地形志》 扶沟县:“有白亭城。”《寰宇记》卷2扶沟县:“白亭,《陈留风俗传》云:扶沟县有帛乡帛亭。《舆地志》:鄢陵,楚之边邑也。平王封太子建之子胜白公,因居焉。
清康熙十一年 (1672),在今上海市福建路桥附近的吴淞江上建闸,后毁。雍正间又于老闸之西建新闸。新闸以北之地通称闸北。相当今上海市闸北区。区片名。又称沪北。在上海市区北部,跨闸北、虹口、普陀三区。其
①又作利港镇。北宋置,属江阴县。即今江苏江阴市西五十里利港镇。明初置利港巡司。②金置,属临沂县。在今山东临沭县东北。古镇名。宋置,在今江苏省江阴市西利港附近。
亦称赫宝塔、黑宝塔。俗称北塔。在今宁夏银川市北部。相传十六国时赫连勃勃 (5世纪初)重修。明万历 《朔方新志》 载: “黑宝塔,赫连勃勃重修。” 清康熙四十八年 (1709) 和乾隆三年十二月 (17
①亦作洋马河。在四川崇州市东,为岷江西支流。清李元《蜀水经》卷2:皂江“又东分支为洋马河”。由今都江堰市之中兴场分水,南流至崇州市,于三江镇会合青羊河、黑石河后于新津县注入西河(文井江)。②在今陕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