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郡
①北齐置,属郢州。治所在慕化县 (今河南信阳县西北)。北周属申州。隋开皇初废。
②隋大业三年 (607) 改显州置,治所在比阳县(今河南泌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泌阳、桐柏、社旗三县。唐改为唐州。天宝元年 (742) 改淮安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唐州。
(1)北齐置,治慕化县(今河南信阳市西北)。隋开皇初废。(2)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显州置,治比阳县(今河南泌阳县)。辖有今河南省泌阳、桐柏、社旗三地。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显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唐州为淮安郡。
①北齐置,属郢州。治所在慕化县 (今河南信阳县西北)。北周属申州。隋开皇初废。
②隋大业三年 (607) 改显州置,治所在比阳县(今河南泌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泌阳、桐柏、社旗三县。唐改为唐州。天宝元年 (742) 改淮安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唐州。
(1)北齐置,治慕化县(今河南信阳市西北)。隋开皇初废。(2)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显州置,治比阳县(今河南泌阳县)。辖有今河南省泌阳、桐柏、社旗三地。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显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唐州为淮安郡。
隋开皇初改南谯州置,治所在新昌县 (后改为清流县,即今安徽滁州市)。《寰宇记》 卷128滁州: “因水为名。” 辖境相当今安徽滁州市和来安、全椒二县地。大业初废。唐武德三年 (620) 复置,天宝元年
隋大业六年 (610) 置,治所在宁远县(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北崖城镇)。辖境相当今海南省海南岛南部地。唐武德五年 (622) 改为振州。隋大业六年(610年)置,治宁远县(今海南三亚市西北崖城镇)。辖今
西魏文帝元宝炬的陵墓。在今陕西富平县东南。宋敏求《长安志》卷19富平县:“西魏文帝陵,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在今四川通江县东一百里。《明史·地理志》 通江县: “旧治在赵口坪,洪武中徙于今治。”道光 《通江县志》 卷2: 通江旧县,“ 《旧志》: 赵公坪,明洪武太祖中徙今治。废县在今县东一百里,盖即宋末下通
唐乾元二年 (759) 置,属宣州。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街道。元和六年 (811)废。
①浦子口简称。即今江苏南京市西北浦口镇。②即涌口。在今湖北洪湖市境长江北岸。《宋书·刘道规传》: 东晋义熙六年 (410),讨桓谦,“水陆齐进,谦大败,单舸走,欲下就 (荀) 林,追斩之。还至浦口,林
北宋宣和初升陈州置,属京西北路。治所在宛丘县 (今河南淮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南周口、项城二市及淮阳、商水、西华、沈丘等县地。金改为陈州。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陈州置,治宛丘县(今河南淮阳县)。属
一名赤亭山。在今浙江富阳市东。宋《咸淳临安志》卷27富阳县:“赤松子山在县东九里。高一百五十丈,周围四十里一百步。赤松子驾鹳时憩此, 因得名。”
在今广东电白县东电城镇南四十里。《清一统志·高州府》: 莲头寨 “在电白县南。明万历中置”。即今广东省电白县东南莲头。明万历年间筑。
即迎檐湖。又作额檐湖、頟檐湖。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南齐书·高帝纪》: 南朝宋升明元年 (477),刘秉等谋杀萧道成,“众军攻石头,斩(袁) 粲,刘秉走雒檐湖”。《宋书·刘秉传》、《南史·齐高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