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 (澱) 山湖
又名薛淀湖。在今上海市青浦县西与江苏昆山市间。昔时淀山在湖中,故名。《宋史·河渠志》: 淀山湖为秀州境内四湖之一,“自芦历浦入于海”。《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 淀山湖 “吴淞江水汇流处也。唐宋以来,淀湖深阔,境内无水灾。宋南渡以后,渐至堙废。……淀山湖东西三十六里,南北十八里,旁通太湖,汇苏、湖、秀三州之水,上承下泄,不容壅遏。湖水自西南趋东北”。后因北部出水口被人工堵塞,甚至围湖作田,至使水泄不畅,时有水患。现为上海市最大湖泊。
又名薛淀湖。在今上海市青浦县西与江苏昆山市间。昔时淀山在湖中,故名。《宋史·河渠志》: 淀山湖为秀州境内四湖之一,“自芦历浦入于海”。《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 淀山湖 “吴淞江水汇流处也。唐宋以来,淀湖深阔,境内无水灾。宋南渡以后,渐至堙废。……淀山湖东西三十六里,南北十八里,旁通太湖,汇苏、湖、秀三州之水,上承下泄,不容壅遏。湖水自西南趋东北”。后因北部出水口被人工堵塞,甚至围湖作田,至使水泄不畅,时有水患。现为上海市最大湖泊。
即今福建寿宁县东南斜滩镇。明弘治中移渔溪巡司治此。在福建省寿宁县东南部、斜滩溪两岸。面积119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斜滩,人口2540。因河滩得名。1958年设金星公社,1959年改斜滩
清置平邑巡司,属费县。即今山东平邑县治平邑镇。
即马鬐山。又名磨旗山。今山东莒县东南六十里马丌山。《水经·沭水注》:“(浔)水出巨公之山。”《方舆纪要》卷35莒州“沭水”条下:“《志》云,浔水出州南六十里马鬐山,《水经》谓之巨公山。”即“马鬐山”。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置,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南七十六里余杭镇。东汉改属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属吴兴郡。隋开皇九年(589)为杭州治,次年徙州治钱塘县。大业初属余杭郡。唐属杭州。
又名宋陂湖。在今浙江海盐县西十四里。《方舆纪要》 卷91海盐县: 贲湖 “周四十里,东接县西九里之天仙湖,西连横湖,南通黄道、彭墩诸湖”。
在今四川云阳县东长江中。初本无滩。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黄官漕山因雨崩裂,土石陨江中,与江中石梁相逼,形成巨滩。舟行其下,往往覆没。后屡经凿治,始稍平易。
在今河南陕县东南。《资治通鉴》: 五代唐清泰元年 (934) 潞王反,闵帝遣康义诚御之,“义诚至乾壕”,请降于潞王,即此。在今河南省陕县东。《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元年(934年)潞王反,闵帝遣兵御之
明置,在今贵州清镇市南。《清一统志·贵阳府》: 威清驿 “上通安平,下达省城,为往来要道”。
即温闷峒。北宋置,即今广西靖西县东南湖润镇。元废。又称温闷峒。北宋置,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东南湖润。元废。
唐置,为羁縻州。治所约在今陕西榆林市境。唐羁縻州。永徽元年(650年)以薛延陀部落置,约在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中部。属达浑都督府。开耀元年(681年)侨治夏州宁朔县(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