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涪州

涪州

①隋开皇末改合州置,治所在石镜县 (今四川合川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合川、铜梁、武胜、大足等市县地。大业三年 (607) 改为涪陵郡。

②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涪陵县 (今四川涪陵市)。《元和志》 卷30涪州: “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故为名。” 天宝元年 (742) 改为涪陵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涪州。辖境相当今四川涪陵、长寿、南川、武隆等市县地。南宋咸淳三年 (1267) 移治今市东北之三台山。元复还旧治。至元二十年 (1283) 废涪陵县入州,属重庆路。明属重庆府。清不辖县。1913年废,改置涪陵县。


(1)隋开皇末改合州置,治石镜县(今合川市)。辖境相当今重庆市合川、铜梁、大足等市县地。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涪陵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又改为合州。(2)唐武德元年分渝州置。以“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故为名”(《元和郡县志》)。天宝初改涪陵郡,乾元初复为涪州。治涪陵县(今重庆市涪陵区)。辖境相当今重庆市涪陵、南川、武隆、长寿等区、市、县地。宋时略小。属夔州路。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涪陵县入州,翌年改属重庆路。明、清属重庆府。清不辖县。1913年改为涪陵县。


猜你喜欢

  • 强宗部

    宋大理置,属善阐府。在今云南澄江县北三十五里阳宗镇。元改阳宗县。大理后期置,治今云南省澄江县东北阳宗。蒙古宪宗时改置千户,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阳宗县。

  • 石寨墟

    即今广西容县东南二十里石寨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容县图:东南有石寨墟。

  • 芹城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寰宇记》卷69昌平县:“《隋图经》云, 昌平县有芹城。”《方舆纪要》卷11昌平州:芹城“在州东三十里。有桥,桥下即芹城水。今为戍守处”。

  • 木鹿寺

    在今西藏拉萨市内,位于大招寺之北, 小招寺之东。高四层, 旧时为僧人习经之所。清乾隆《卫藏通志》卷6:木鹿寺“西有经园,刊布三条经文,颁行各处”。

  • 楼观山

    亦名石楼山。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楼观镇。上有周康王大夫尹喜宅、老子陵、楼观等故迹。《方舆纪要》 卷53盩厔县: 老子陵 “在县东三十里。一名石楼山,又名楼观山”。

  • 万全驿

    明置,属万州。在今海南省万宁县(万城镇)。

  • 甄官井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南。东汉初平二年 (191),孙坚讨董卓,得汉传国玉玺于此。《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 注引 《吴书》 曰:“(孙) 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坚令人入井,探得汉

  • 称海城

    又作镇海八剌哈孙。元太祖时大臣镇海所建,在今蒙古国科布多省哈腊湖西南。为元代漠北西部重镇。大德十一年 (1307) 于此置称海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至治三年 (1323) 改立屯田总管府。又称镇海城。元

  • 三堆戍

    即今山西静乐县城。西晋末置三堆县治此。《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四年(553)帝讨山胡,“因巡三堆戍,大狩而归”。《元志和》卷14静乐县:“城内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

  • 罗文镇

    即今四川万源市西南罗文镇。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此置红胜县。在四川省万源市南部。面积117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罗文,人口 6000。据《万源县志》:清云贵军门提督罗思举祖先罗文葬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