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巷镇
即今上海市青浦县西南沈巷镇。《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青浦县:沈港镇“在县西南二十里,南通长泖,北通朱家角”。清光绪《青浦县志》卷2:沈巷镇“三国时沈友居此,故名”。
在安徽省和县南部。面积66.54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沈巷,人口 5140。以沈姓聚居,街间有大巷得名。1949年设沈巷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置镇。1992年八角乡并入。主产稻、棉花、油菜籽、小麦等。有食品加工、外贸冷冻、钢筋拉丝、胶合板等厂,还有竹编、木器等手工业。淮南铁路、合芜高速公路经此。
即今上海市青浦县西南沈巷镇。《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青浦县:沈港镇“在县西南二十里,南通长泖,北通朱家角”。清光绪《青浦县志》卷2:沈巷镇“三国时沈友居此,故名”。
在安徽省和县南部。面积66.54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沈巷,人口 5140。以沈姓聚居,街间有大巷得名。1949年设沈巷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置镇。1992年八角乡并入。主产稻、棉花、油菜籽、小麦等。有食品加工、外贸冷冻、钢筋拉丝、胶合板等厂,还有竹编、木器等手工业。淮南铁路、合芜高速公路经此。
又作香城山。在今江西吉安县南。《舆地纪胜》卷31吉州:香城山“在城南。耸秀如锋笔然”。《清一统志·吉安府一》:芗城山“在庐陵县南四十里,周围一百里,接永丰吉水界。亦号三县山,中一峰尤奇秀,胡氏世居其下
在今四川南坪县西北九寨沟镇。清雍正二年(1724)置三舍羊峒和药寨土百户。
即今安徽颍上县西北江口河。《水经·颍水注》:“颍水又东南,江陂水注之。水受大漴陂,陂水南流,积为江陂,南径慎县西,侧城南流入颍。”《元丰九域志》卷1:颍上县有江陂塘。
亦作阎良镇。即今陕西西安市东北阎良区阎良乡。旧属临潼县。《清一统志·西安府三》 “栎阳镇” 条下: “又阎梁镇,在 (临潼) 县北七十里清水北岸。”
金置,属邯郸县。在今河北邯郸县境。
一名大青山。在今四川渠县东北。《后汉书·吴汉传》 李贤注: “宕渠,山名,因以名县。”《寰宇记》 卷138渠州: “宕渠山一名大青山,在县东五十八里。《蜀都赋》: 外负铜梁于宕渠。” 《舆地纪胜》 卷
即蓩乡。在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清一统志·陕州》 “地肺山”条:“务乡在(灵宝)县西南三十里。”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北。东汉建武元年(25年)赤眉起义军西入弘农,李松与赤眉军战于此,松等大败,死者三万余人。
即今辽宁新民市东北五十里公主屯镇。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辽宁新民县:公主屯“在县治东北四十七里,户数一百二十,人口约九百。有公安分局”。
北宋乾德五年 (967) 置,属新城县。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南。淳化五年 (994) 升为昭德县。六年 (995) 改名南新县。北宋乾德五年(967年)置,在今浙江省富阳市西北。淳化五年(994年)升为昭
又名升高山。在今安徽萧县南十二里。《方舆纪要》 卷29萧县: 胜高山 “东接丁公山。山阴有黑坞,约三亩许。夏秋积雨其中,染人衣,即成黑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