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雄村
在今四川越西县东普雄河岸。《清史稿·四川土司传》: 同治年间,越嶲彝民起事,周达武率兵镇压,“进驻保安,攻降浴马里、阿波落、跑马坪、燕麦厂,遂克普雄石城”。
在今四川越西县东普雄河岸。《清史稿·四川土司传》: 同治年间,越嶲彝民起事,周达武率兵镇压,“进驻保安,攻降浴马里、阿波落、跑马坪、燕麦厂,遂克普雄石城”。
明置,即今辽宁绥中县西南前卫镇。明《辽东志》 卷2: 前屯城 “洪武己卯年都指挥曹毅因瑞州旧址修土城,周围五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宣德、正统间备御毕恭、邓铎前后包砌,池深一丈,阔二丈,周围六里二百步。
在今陕西高陵县南十里。宋敏求 《长安志》 卷17: 奉政原 “东西长三十里,南北阔三里”。光绪 《高陵县志》 卷1: 奉政原 “自泾阳来,过县达临潼,延及百里,高者四五丈,泾、渭之不得北徙者,此也”。
在今广东平远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3平远县:五子石山在“县(治今仁居镇)东北三十里。山多石峰,壁立云际。其最胜者为宝鼎。宝鼎诸峰, 含珠、击磬、睡佛诸洞,高处约数百寻,好事者缘崖而上,豫章、闽、越
亦作珥村、珥城。即今江苏丹阳市南二十五里珥陵镇。清乾隆二十六年 (1761) 移丹阳县主簿驻此。在江苏省丹阳市南部、丹金溧漕河两岸。面积83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珥陵,人口6800。传汉
即今浙江杭州市西灵隐寺。《清一统志·杭州府二》:灵隐寺,“康熙二十八年圣祖南巡,敕赐‘云林寺”额”。
唐南诏置,属拓东节度。即今云南弥勒县。《元史·地理志》 弥勒州: “昔些莫徒蛮之裔弥勒得郭甸、巴甸、部笼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弥勒。”宋大理属石城郡。元改弥勒州。大理后期置,治今云南省弥勒县。元至元十二年
在今云南嵩明县南。《明一统志》卷86云南府:龙巨江“一名龙济溪。源出寻甸果马山,流经嵩盟州东南,入嘉利泽”。
在今河南长垣县东北四十四里。金、元时长垣县治此。《清一统志·大名府一》: 长垣故城“金初迁县于柳冢村。明洪武元年以水患,又迁于蒲城,即今县治也。《县志》: 旧长垣集即柳冢。在县东北四十里地名鲍堌。今有
从吉林梅河口市经通化至辑安 (今集安市)。全长251.7公里。日伪于1935—1938年修筑。今称梅集线。梅集铁路的旧称。
又称三灵坟。在今黑龙江宁安市西南三陵乡三星村东侧。为唐渤海国时期著名墓葬。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城北八里。墓葬为玄武岩条石砌筑而成,由墓室、甬道、墓道三部分组成。墓室四壁和甬道两壁上绘彩色壁画,惜已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