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新城郡

新城郡

①战国楚怀王时 (前328—前299) 置,治所在新城 (今河南伊川县西南)。《战国策·楚策一》: 城浑 “遂南交于楚,楚王果以新城为主郡。”辖境相当今河南伊川县一带。

②三国魏黄初元年 (220) 改房陵郡置,属荆州。治所在房陵县 (今湖北房县)。辖境相当今湖北房县、保康县和神农架林区北部地。南朝宋属梁州。南齐改为南新城郡。梁复为新城郡,后为岐州治。西魏改为光迁国。

③南朝宋分广汉郡置,属益州。治所在北五城县(今四川三台县)。南齐废。隋大业三年 (607) 改梓州复置,治所在郪县 (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相当今四川三台、射洪、盐亭三县及中江县东南地。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梓州。

④南朝梁置,属南朔州。治所在新城县 (今河南潢川县东南)。隋开皇初废。

⑤东魏天平中置,属北荆州。治所在孔城 (今河南伊川县西南高山乡张村)。武定五年 (547) 徙治北荆州城 (即新城县,在今伊川县西南)。北齐天统五年 (569) 还治孔城。隋开皇初废。


(1)本为韩地,后入楚,怀王时(前328—前299)置为郡。以地名新城为名。辖境有今河南省伊川县一带。《战国策·楚策一》:城浑“遂南交于楚,楚王果以新城为主郡”。(2)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合房陵、上庸等郡置,治房陵县(今湖北房县)。属荆州。辖境相当今湖北省房县、保康、南漳、竹溪、竹山等县地。其后分西部置上庸郡,辖境缩小。南朝齐改为南新城郡。梁复为新城郡。属岐州。北周改为光迁郡。(3)隋大业初改梓州为新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梓州。


猜你喜欢

  • 木兰郡

    南朝梁置,属南梁北巴州。治所在西充国县(今四川南部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四川南部县西北与阆中市接壤地区。西魏废。

  • 小江口

    即今云南丘北县西南盘江东岸之小江口。清光绪《皇朝中外一统舆图》:丘北县西有小江口。

  • 赤石

    又名赤石街。即今福建武夷山市南十五里赤石镇。1934年6月17日,上饶集中营新四军战士被解往建阳途中在此暴动。崇阳溪东红岩坡上建有赤石暴动烈士陵园。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南武夷镇。赤石村渡口为1942年6月

  • 方载县

    唐武德五年(622)置,属积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东北。后废。

  • 通海河

    即今广东兴宁市西兴宁河。《方舆纪要》卷103兴宁县: 通海河 “在县城西。合吴田溪、西溪、东溪、许陂溪、凉溪、洋步溪、远安溪、通海桥溪、黄田溪、笃陂溪、汤口溪、淡坑溪十二溪之水,汇于城西,是为水口。又

  • 要阳县

    西汉置,为渔阳都尉治。治所在今河北丰宁县东兴州河西。东汉废。北魏复置,属密云郡。移治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南六十里。北齐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兴州河西。为渔阳郡都尉治。东汉初废。东魏

  • 双流县

    隋仁寿元年(601)以避炀帝讳改广都县置,属益州。治所即今四川双流县。《元和志》卷31双流县:“因以县在二江之间,仍取《蜀都赋》云:‘带二江之双流’为名也。”大业初属蜀郡。唐复属益州。至德二年(757

  • 槎溪

    即今江西丰城市东南槎水。《寰宇记》 卷106洪州丰城县: 槎溪 “在县南八十里。源出猴峰山,西折经黄金桥入文江,过黄沙,历乌石冈,随地筑堰三十余所,利灌溉。晋范太守宁得灵槎于白石墓,故以名溪”。

  • 长丰县

    ①唐开元十年(722)改利丰县置,属莫州。治所即今河北任丘市东北五十里长丰镇。《寰宇记》卷66长丰县:“以县北有长丰渠,遂改名曰长丰。”北宋熙宁六年(1073)废入任丘县。②一作常丰县。北宋乾德三年(

  • 牛心山帐

    辽置,在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东。宋沈括《熙宁使虏图抄》:“(窦都)岭间行十余里,复北行原阜间,又十余里牛心山帐。牛心山毡帐西南距里河帐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