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达岭
一名凌山。又作勃达岭、凌岭、绫岭。即今新疆乌什县西北别迭里山口。为唐时通往西域的重要山隘。《新唐书·地理志》 温肃州: “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又四十里度拔达岭。” 玄奘赴天竺经此。
古山名。又称凌山。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别迭里山口。唐时为通往西域要道所经,玄奘赴天竺即取道于此。
一名凌山。又作勃达岭、凌岭、绫岭。即今新疆乌什县西北别迭里山口。为唐时通往西域的重要山隘。《新唐书·地理志》 温肃州: “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又四十里度拔达岭。” 玄奘赴天竺经此。
古山名。又称凌山。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别迭里山口。唐时为通往西域要道所经,玄奘赴天竺即取道于此。
南朝宋元嘉十三年 (436) 置,治所在新招县 (今广东广宁县南)。辖境相当今广东四会、广宁、怀集等市县地。隋开皇十年 (590) 废。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置,治新招县(今广东广宁县南)。隋开
一名琴图。在今湖南吉首市西南。清严如熤《苗疆险要考》:岑头坡在“城西南五十里,坡高十余里。磴路层累,下临幽涧,其险与天门山相埒。生苗凭以为固。路通南鸦保寨,西南与平隆各险寨径路相通”。清乾隆征苗时设台
在今安徽休宁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28休宁县: 举岭寨 “在县东北十五里天葆岩。《志》 云:县东南方山有白际岭寨……皆宋置,元废”。
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西北。《清一统志·阿拉善厄鲁特》: 摆言湖 “在旗界,直平番县东北边外”。
唐贞观二十二年 (648) 置,属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喀什市。贞元中废。唐显庆三年(658年)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属安西都护府。贞元年间废。
①一称桐汭水。在今安徽广德县西。《左传》: 哀公十五年 (前480) 夏,“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杜注: “宣城广德县西南有桐水,出白石山,西北入丹阳湖。” 《方舆纪要》 卷29广德州:桐水在
一名扎曲。为澜沧江北源。即今青海杂多、囊谦二县境之扎曲。《清史稿·地理志》 青海:“布楚河上源曰格尔吉河,出上格尔司境,东南流,径各司南,至洞巴司西,折南入前藏界,是为澜沧江上源。”
①西汉置,为乐浪郡治。治所在今朝鲜平壤市西南大同江南岸土城洞; 一说在今平壤市。西晋建兴元年 (313) 侨治棘城 (今辽宁义县西南)。北魏延和元年 (432) 徙治肥如 (今河北迁安县东北)。后废。
①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南。《金史·地理志》:朔州鄯阳县“有太和岭”。《元史·成宗纪》:元大德四年(1300),“车驾幸上都,置西京太和岭屯田”。②在今山西代县西北。明置巡司于此。后废。③即今俄罗斯西南部、
明永乐二年 (1404) 改居庸关千户所置,属北平都司。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北居庸关北口。宣德五年 (1430) 移治怀来卫城 (今河北怀来县东南),隆庆元年 (1567) 改名延庆右卫。清初废。明永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