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府路
北宋嘉祐四年(1059)改益州路置,治所在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邛崃山以东,大渡河以北,龙门山西南及沱江以西大部,以东一小部分地区。元初废。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置,治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北川、江油等县市以南,犍为、喜德、冕宁等县以北,小金、泸定、石棉等县以东,绵阳、简阳、仁寿等市县以西地。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废。
北宋嘉祐四年(1059)改益州路置,治所在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邛崃山以东,大渡河以北,龙门山西南及沱江以西大部,以东一小部分地区。元初废。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置,治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北川、江油等县市以南,犍为、喜德、冕宁等县以北,小金、泸定、石棉等县以东,绵阳、简阳、仁寿等市县以西地。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废。
元置,在今广东博罗县西南东江北岸苏村圩。元置,在今广东省博罗县西南苏村。
即鲁工拉山。今西藏嘉黎县东鲁贡拉。清 《西藏图考》 卷3: 鲁贡喇山 “一作鲁工喇山”。藏语 “鲁” 谓西,“贡拉” 谓雪山。鲁贡拉即西雪山。
在今河南舞阳县西。《方舆纪要》卷51舞阳县:“县西有苏寨山。《邑志》云:水源出于此。”
在今安徽枞阳县北二里金鸡山下。清康熙三年 (1664) 建。有佛殿、经房数十间。咸丰八年(1858) 八月,太平天国枞阳会议在此召开。太平军著名将领忠王李秀成、吴王陈玉成等为解天京 (今南京) 之围,
在今云南剑川县西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117剑川州:石宝山“层崖峭壁。上有石坪,方数十亩,岩洞泉壑,往往奇胜,南中之名山也”。《清一统志·丽江府》:石宝山“在剑川州南五十里。层峦峭壁,上有石坪,方数
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七十五里。《舆地纪胜》 卷110浔州: 阆石山 “在州北。有读书岩。传梁状元于此读书”。《清一统志· 浔州府》: 阆石山,“ 《旧志》: 一名基石山。平畴突起,高峻插天,周围峭壁,惟
①西晋太康四年 (283) 改充县置,属天门郡。治所即今湖南桑植县。《水经·澧水注》: “临侧澧水,故以为名。” 南朝梁以后废。②1914年改安福县置,属湖南武陵道。治所即今湖南临澧县。1916年属湘
在今河北武强县(小范)西南平都村。《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汉惠帝五年(前190),封刘到为“平都”侯。即此。
在今河南光山县南四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50光山县 “梅林河” 条下: 高陌河 “源出县南八十里之白压山,东北会临仙河,而入于官渡河”。
明洪武五年 (1372) 改养龙坑宿征等处长官司置,属贵州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息烽县北养龙司乡。清以后废。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养龙坑宿征等处长官司置,治今贵州省息烽县北养龙站。属贵州宣慰使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