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峡口山

峡口山

①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寰宇记》 卷152甘州: “北至张掖河,屈曲过同城镇至峡口峰,总三千七十八里。”

②在今福建南靖县东。《方舆纪要》 卷99漳州府南靖县: 峡口山在 “县东十五里。两山相夹如门,双溪出其中”,故名。

③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梁书·萧纪传》: 太清间,纪率大军东下江陵,湘东王绎 “命护军将军陆法和于硖口夹岸筑二垒,镇江以断之。……将军樊猛获纪及其第三子园满,俱杀之于硖口”。《方舆纪要》卷78夷陵州: 峡口山 “在州西北二十里。两岸壁立,蜀江西来,旋涡最恶”。

④在今四川城口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69太平县 “天马山” 条下: “县北有峡口山,相近者曰城口山。” 《清一统志·太平厅》: 峡口山 “在厅东二百三十里。林箐险峻,悬峰相夹,中通鸟道”。

⑤在今云南保山市东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118保山县: 峡口山 “下有石洞,广二丈,高半之,一郡之水俱泄于此。阴流地中,达于施甸枯柯,下澜沧江。洞多鱼,亦名鱼洞”。

⑥即石峡口山。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唐陈子昂《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诗: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 即此。

⑦在今青海平安县西小峡乡境。《明一统志》 卷37: 峡口山 “在西宁卫城东。地极险阻,为湟鄯往来咽喉地。汉时名湟狭,唐人尝修阁道,宋筑省章城,控制要害”。《清一统志·西宁府一》: “ 《行都司志》: 峡口山在卫东三十里,石山对峙,亦名小石峡,半山有风波岩,每大风,祷之则息,与大石峡、西石峡谓之三峡。”


古山名。(1)又作夷山。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2)在今甘肃省高台县西北。为合黎山诸峰之一。(3)即“湟陿”。


猜你喜欢

  • 石溜山

    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4元氏县:石溜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岩石环列,旁有长溪回绕,下注深壑,可以引溉”。

  • 高阳关路

    北宋庆历八年 (1048) 置,治所在瀛州(治河间县,今河北河间市)。统嬴、莫、雄、恩、冀、沧、永静、保定、乾宁、信安一十州、军。辖境相当今天津市海河与河北霸州、容城等县以南,安新、任丘、肃宁、献县、

  • 碉门安抚司

    五代后蜀置,属雅州。治所在今四川天全县。宋于此置碉门砦。

  • 罗护镇

    唐置,为军镇,属嘉州。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南四十里五通桥附近。南宋范成大 《吴船录》 卷上: “癸卯发王波渡,四十里至罗护镇。”

  • 北镇场

    在今辽宁大洼县东马帐房。产海盐,清初设场,直隶奉天府尹。光绪间设广宁局,以其地旧属广宁县,故名。1914年改广宁为北镇县,场因以改名,设场知事。

  • 布特哈副都统

    清光绪二十年(1894)改布特哈总管置,属黑龙江将军。治所在博尔多站(今黑龙江讷河市)。光绪三十一年(1905)裁副都统,分置东、西布特哈总管。

  • 承匡山

    “承雀山” 之讹。即凫山。在今山东邹城市西南五十二里。《寰宇记》 卷14、《元丰九域志》卷1均作 “承匡山”。

  • 中会寺

    在今辽宁鞍山市东千山大安寺之北。为千山五大禅林之一。明《辽东志》卷1辽阳:中会寺在“祖越寺南十里”。寺前有明嘉靖四年(1525)碑记:“襄平南千山之上, 自唐敕建古刹有五, 中会居其中。”寺内原存有明

  • 以撒河

    在今贵州黔西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23附水西宣慰司:“以撒河在果勇底东北,湍流迅险,流合六归河。”

  • 容县

    明洪武十年 (1377) 降容州置,属梧州府。治所即今广西容县。民国初属广西苍梧道,1928年直属广西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南与广东省相接。属玉林市。面积2257平方千米。人口76万。辖12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