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山阴县

山阴县

①秦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绍兴市。以在会稽山之北而得名。东汉永建四年(129)为会稽郡治。南朝陈与会稽县同为会稽郡治。隋开皇九年(589)废。唐武德七年(624)复置,次年废。垂拱二年(686)复置,大历二年(767)又废。七年(772)又置,元和七年(812)再省。十年(815)复置,与会稽县同为越州治。南宋为绍兴府治。元为绍兴路治。明、清为绍兴府治。1912年与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

②金大定七年(1167)改河阴县置,属应州。治所在今山西山阴县东南二十五里山阴城镇。贞祐二年(1214)升为忠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后复置。清属大同府。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1949年移治岱岳镇(今山阴县)。


(1)古旧县名。秦置,治今浙江省绍兴市。属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为会稽郡治。因处会稽山之阴(北)而得名。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会稽县。唐武德七年(624年)析会稽县复置,与会稽县同城而治。后历为越州、会稽郡、绍兴府、绍兴路治所。1912年两县合并,改绍兴县。(2)今县名。在山西省北部、内长城雁门关外。属朔州市。面积 1658 平方千米。人口21.8万。辖4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岱岳镇。唐为马邑县地,辽置河阴县,初属朔州,后属应州。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名山阴县,治今县南故驿村北。因县境在佛宿山之北得名,清光绪《山西通志》:“辽河阴县,以县在桑干之南。水南曰阴,故曰河阴。其后更名山阴,以在复宿山之北。”复宿山即佛宿山。贞祐二年(1214年)升为忠州,属西京路。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并入金城县,后于今山阴城复置山阴县。明、清均属大同府应州。1914年属雁门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37年县治移至今址。1949年属察哈尔省雁北专区。1952年改属山西省雁北专区。1958年与应县并为山阴县,属晋北专区。1959年恢复原制。1961年复属雁北专区。1967年属雁北地区。1989年属朔州市。地处大同盆地西南部。桑干河、黄水河、木瓜河、元子河流经境内。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玉米、小麦、谷子、莜麦、马铃薯、豆类、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铁、铝土、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等。工业有煤炭、炼焦、冶金、电力、食品、化工、建材、针织等。同蒲铁路和208国道经此。名胜古迹有古长城、旧广武城、汉墓群、哺乳化石群、王家屏墓等。


猜你喜欢

  • 阿拉善旗

    1949年改阿拉善额鲁特旗置,属宁夏省。治所在定远营(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驻地巴彦浩特镇)。1952年改为阿拉善旗自治区。1954年划归甘肃省。1955年改为阿拉善旗自治县, 1956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 芷阳县

    战国秦置,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新市村附近。秦属内史。西汉文帝九年(前171)改名霸陵县。唐武德二年(619)复置,属雍州。七年(624)废。古县名。战国秦置,治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秦属内史。西汉文帝九

  • 历阳湖

    即麻湖。在今安徽和县西三十里。《寰宇记》卷124历阳县:历阳湖,“《郡国志》云:昔有一书生遇一姥姥,待之甚厚。生谓姥曰:此县门前石龟眼赤血出,此地当陷为湖。姥后数往候之。门吏问,姥姥具以对。吏因以朱点

  • 宽甸县

    清光绪三年 (1877) 析岫岩厅东部地区置,属奉天凤凰厅。治所即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宽甸镇)。以宽甸堡为名。民国初属奉天东边道。1929年属辽宁省。1945年改属安东省。1949年属辽东省。195

  • 杨疃镇

    唐置,属蓬莱县。即今山东栖霞县治。金天会二年(1124)伪齐刘豫于此置栖霞县。在安徽省灵璧县中西部。面积155平方千米。人口6万。镇人民政府驻杨疃,人口 2500。以自然村“杨疃”得名。1949年设杨

  • 王胡城

    在今山东寿光市北二十里古城乡。元于钦《齐乘》卷1谓“即古益都城也。汉武元朔元(应为“二”)年封菑川懿王子胡为益都侯”,即此。

  • 保塞军

    ①唐方镇名。中和二年 (882) 置,治所在延州 (今陕西延安市东)。光化元年 (898) 改名宁塞军。②北宋建隆元年 (960) 置,治所在清苑县 (今河北保定市)。太平兴国六年 (981) 改为保

  • 士乡聚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资治通鉴》:东汉建武元年(25),冯异与更始将武勃“战于士乡下,大破,斩勃”。《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雒阳县有士乡聚。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魏晋洛阳故城东。《资治通鉴》:东汉建武元年(

  • 乌兰布拉克

    即今内蒙古武川县西九十里西乌兰不浪乡。清光绪《皇朝中外一统舆图》: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西北有乌兰布拉克。

  • 三辅

    西汉时于京畿之地所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合称。治所皆在长安城中。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后世政区划分虽时有变动,但直到唐代,习惯上仍称这一地区为“三辅”。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