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宜君县

宜君县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改宜君护军置,属北地郡。治所即今陕西耀县。西魏大统五年(539) 迁至今铜川市西北玉华南四里,为宜君郡治。隋开皇三年 (583) 郡废,县属雍州。大业初属京兆郡。唐武德七年 (624) 属宜州,贞观十七年(643) 废。二十年 (646) 复置,属雍州。永徽二年 (651) 又废。龙朔三年 (663) 复置,属坊州。治所即今陕西宜君县。元改属鄜州,明属延安府鄜州。清属鄜州。民国初属陕西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


在陕西省中部。属铜川市。面积 1476 平方千米。人口9.2万。辖5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前秦苻坚置宜君护军(在今耀州区城关镇),军以川名。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为宜君县,县以军名;于今县东西村乡石堡村置石保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石保县入宜君县(治今耀州区境)。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宜君县废,二十年于玉华宫(今县西南)复置。永徽二年(651年)再废。龙朔三年(663年)析中部、同官两县地于今址复设宜君县,属坊州。五代、宋、金因之。蒙古至元六年(1269年)后属鄜州。1913年属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8年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50年属延安专区。1958年撤销县制,辖地分别并入铜川市和黄陵县。1961年以原区域复置,属延安专区。1969年属延安地区,1983年属铜川市。地处黄土高原区。青河、五里镇河、雷塬河等东注洛河。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豆类、高粱、油菜籽、烤烟为主。特产“宜党”。矿产有煤炭、铁、天然气、石油、石灰石、油页岩等。工业以采煤为主,森林采伐占相当地位。有炼铁、农机、陶瓷、面粉、酿酒、食品加工等厂。油布为主要手工业产品。西包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彭祖墓、福地石窟、哭泉。


猜你喜欢

  • 西董山

    指越南东南岸外的大卡特威克岛。见《元史·史弼传》。

  • 王泰堡

    明置,属宁夏卫。即今宁夏永宁县南王太堡。

  • 附木州

    即附树州。治所在今四川甘洛或石棉、汉源县境。

  • 佷山

    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南八十里。《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章武二年 (222),汉昭烈帝 “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即此。

  • 齐昌府

    五代南汉乾亨初升齐昌县置,治所在今广东五华县西北华城镇东北。北宋天禧二年(1018)复为齐昌县。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置,治今广东省兴宁市境内。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废。

  • 下江县

    1913年改下江厅置,属贵州镇远道。治所即今贵州从江县西下江镇。以在榕江下游而得名。1923年直属贵州省。1958年撤销,并入榕江县。旧县名。1913年由下江厅改置,治下江(今贵州从江县西下江镇)。1

  • 蛮耗

    即今云南个旧市东南八十七里曼耗镇。清设蛮耗汛。傣语 “蛮” 为村,“耗” 为白雾。意即白雾笼罩的村寨。又作曼耗。即今云南省个旧市东南红河北岸曼耗街。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法续议商务专条附章》

  • 高皇埠

    一名高黄铺。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32邹县“距越山”条下: “牙、阳二山间有高皇埠,相传汉高微时,曾潜迹于此。”

  • 刘季尖

    在今江西广昌县南。《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广昌县:刘季尖“在县南五里。尖者岭也。相传汉高曾登此,下有汉王岩”。

  • 蛮王城

    在今湖南慈利县东三十里茶陵山顶。《清一统志 ·澧州二》: 蛮王城 “相传五代梁将武平破蛮王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