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太原郡

太原郡

①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置,治所在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水经·汾水注》:“《尚书大传》曰,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焉。”辖境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西汉以后渐小,文帝时改为国,寻复为郡。西晋又为国,北魏复为郡。辖境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隋开皇三年(583)改并州,大业三年(607)复为太原郡。唐武德元年(618)又改并州。

②南朝宋元嘉十年(433)置,属青州。孝建初以太原侨县(今山东济南市西南丰齐镇北古城)为郡治。辖境相当今山东长清、禹城等县市地。北魏为东太原郡。北齐废。

③南朝梁武帝侨置,治所在今江西彭泽县东北。《寰宇记》卷111江州彭泽县:古太原郡“在县东北五十里。按,顾野王《舆地志》云,太原郡,梁武帝置,属浔阳。领晋阳、天水、和城三县, 陈亡废”。


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治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辖境约相当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西汉以后渐小。中间二度改置为国。北魏辖境约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东汉至北周皆为并州治。隋开皇初废。大业时又曾改并州为太原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并州。


猜你喜欢

  • 赵国

    西汉高帝四年 (前203) 封张耳为赵王,都襄国县 (今河北邢台市),领有秦邯郸、巨鹿、常山三郡。九年 (前 198) 废张氏,徙代王刘如意为赵王,都邯郸县 (今河北邯郸市西南),兼有秦云中、雁门、代

  • 大桥头市

    即今安徽怀宁县东北大桥头。光绪《大清直省地舆全图》:安庆府怀宁县(今安庆市)北有大桥头。

  • 阳亭县

    北魏太和五年(481)置,为魏兴郡治。治所在今陕西山阳县西北。后改名南阳县。古县名。北魏太和五年(481年)置,治今陕西省山阳县北。为魏兴郡治。隋初废。

  • 关王岭

    在今湖北京山县北。《舆地纪胜》卷84郢州:关王岭“在京山县北。上平如掌,有球场及故城垒形”。

  • 考城县

    ①东汉章帝时改甾县置,属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北。西晋初废,后复置,属济阴郡。北魏徙废。隋开皇十八年(598)复置,属宋州。大业初属梁郡。唐属曹州。五代梁开平元年(907)改为戴邑县。后唐同光二

  • 大波

    在今广东湛江市东南坡头镇南。《清一统志·广东统部》:吴川营有把总驻大波。

  • 支家河

    在今江苏涟水县西十五里。《宋史·河渠志六》:“开修楚州支家河,导涟水与淮通。”《方舆纪要》卷22安东县:支家河“其上流为县西北七十里之古寨河,经县西北十五里,为成子河。又南为支家河,南入于淮”。

  • 挺关

    又名遗遗之门、扦关。战国赵地。在今陕西榆林市西北。《史记·赵世家》: 惠文王十六年 (前250),苏厉为齐遗赵王书云,“秦之上郡近挺关,至于榆中者千五百里”。即此。即“遗遗之门”。

  • 北林

    春秋郑地。在今河南郑州市东南。《左传》:宣公元年(前608),“楚蒍贾救郑,遇于北林”。即此。

  • 菀水

    一作宛水。在今河南浚县西。《水经·淇水注》: “菀水上承淇水于元甫城西北,自石堰东菀城西,屈径其城南,又东南流历土军东北……菀水东南入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