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今浙江仙居县西官路镇。《方舆纪要》卷92仙居县: 官路桥 “在县西二十里。为往来通道”。
在今安徽淮南市东部或长丰县北境。《魏书·杨侃传》:南朝梁豫州刺史裴邃欲攻寿春,诱北魏修此城,“佐僚咸欲以实答之,云无修白捺意。而侃曰:白捺小城,本非形胜。邃好小黠,今集兵遣移,虚构是言,得无有别图也”
在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南四里。《舆地纪胜》卷114融州:老人岩“在城西五里。旧传有垂白老人柱杖悠扬其上。洞在山半,高峻不可登。旁有一洞穿出,阔五六丈,深二十丈。郡因其势,增延屋阁,凭栏一视,如在半天
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天目山。《清一统志·杭州府二》: 禅源寺 “在于潜县天目山狮子岩右,元建,名狮子正宗寺。本朝康熙初僧玉琳重建,后毁。雍正十一年再建,赐今额”。1941年被日本飞机炸毁。
亦作合思罕,又称和硕馆、合苏款、合斯罕、曷撒罕。宋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 卷3: “阿保机虑女真为患,乃诱其强宗大姓数千户,移置辽阳之南,以分其势,使不得相通。迁入辽阳著籍者名曰合苏款”,编入契丹民
明洪武六年(1373)改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置,属贵州卫。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二十里小龙。正统三年(1438)改属贵州宣慰司。后属定番州。清以后废。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元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置,治
唐置,为羁縻述昆州治。治所在今广西宜州市西南龙头乡。北宋废。古县名。唐置,为羁縻县,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西南。为述昆州治。北宋熙宁时废。
即多云县。治所在今广西忻城县东北。《寰宇记》卷168作“多灵县”。
“壄” 又作 “埜”或 “野”。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南章水南岸。《淮南子·人间训》: “秦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守南野之界。” 即此。西汉属豫章郡。东汉始改“壄” 为 “野”,
亦作新地墟。即今广西苍梧县南五十里新地镇。清同治 《梧州府志》 卷2: 苍梧县有新利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