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府
清光绪元年(1875)置,治所在淡水县(今台湾省台北市)。辖境相当今台湾省新竹、宜兰以北地区。光绪二十年(1894)为台湾省会。二十一年(1895)被日本占领,府废。
清光绪元年(1875年)置,治淡水县(今台湾台北市)。辖境相当今台湾省新竹、宜兰两县以北地区。二十年立为台湾省会。次年改置台北县。1901年废县设台北厅。
清光绪元年(1875)置,治所在淡水县(今台湾省台北市)。辖境相当今台湾省新竹、宜兰以北地区。光绪二十年(1894)为台湾省会。二十一年(1895)被日本占领,府废。
清光绪元年(1875年)置,治淡水县(今台湾台北市)。辖境相当今台湾省新竹、宜兰两县以北地区。二十年立为台湾省会。次年改置台北县。1901年废县设台北厅。
又名大父山、大府山。在今湖北枣阳市东北。 《水经·沔水注》:洞水“出安昌县故城东北大父山,西南流,谓之白水”。《清一统志·襄阳府一》:大阜山“在枣阳县东六十里。一名大父山”。(1)古山名。在今山东省临
古泽薮名。又作阳华、阳纡、杨陓。旧说在今陕西境,有在陇县、凤翔、华阴、泾阳等说法。《周礼·职方》 冀州:“其泽薮曰杨纡。”《淮南子·坠形训》:“秦之阳纡。”皆指此。古泽薮名。又作阳华、阳纡、杨陓或杨汙
即白水胡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奇姆肯特东南。《新唐书·西域传·龟兹》:呾逻私城“西南赢二百里至白水城”。即“白水胡城”。
①亦名天子城、天字城、天自成。南宋淳祐间为抗元而建。在今四川万县市东北天城山。明正德《夔州府志》卷7:“天自城在(万)县西。其山四面旋绕、自然如城。”因名。城在山上,四面峭壁如堵,惟西北一经可登至。形
1913年改古丈坪厅置,属湖南辰沅道。治所即今湖南古丈县。1922年直属湖南省。在湖南省西北部、沅水支流酉水以南。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 1286 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4镇、11乡。县人民政
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北。《方舆纪要》卷73永宁宣抚司:天生池在“司西北六十里。四面山绕,水积于中,不假穿凿,故名”。
即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西北青石咀镇。《清 一统志·西宁府二》: 黑石头堡 “在大通县西一百三十里。有把总防守”。
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南百里。晋置戍于此。《晋书·石季龙载记》:“以夔安为征讨大都督,统五将步骑七万寇荆扬北鄙。石闵败王师于沔阴,将军蔡怀死之。”
蒙古宪宗六年(1256)置太池千户,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太池县,属宜良州。治所即今云南宜良县西北二十四里汤池镇。二十一年(1284)后废入宜良县。
一作矣落河。即今云南石屏县西河底河。《方舆纪要》 卷115石屏州: “落矣河在州西八十里。阔三丈。源出元江府境,南流入亏容甸。今有落矣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