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泉
在今陕西凤县东。《方舆纪要》 卷56凤县:凉泉 “在县 (今凤州镇) 西二十里,西流与嘉陵江合。后魏以此名县。寻改梁泉。凉与梁古通用也”。
集镇名。在安徽省望江县中部、太阳山西南。凉泉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520。因境内昔有一清泉,水深且凉,故名凉泉,地以泉名。产稻、棉花、油菜籽、茶叶、木材等。有农机修配、磷肥、消毒剂等厂。太华公路经此。
在今陕西凤县东。《方舆纪要》 卷56凤县:凉泉 “在县 (今凤州镇) 西二十里,西流与嘉陵江合。后魏以此名县。寻改梁泉。凉与梁古通用也”。
集镇名。在安徽省望江县中部、太阳山西南。凉泉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520。因境内昔有一清泉,水深且凉,故名凉泉,地以泉名。产稻、棉花、油菜籽、茶叶、木材等。有农机修配、磷肥、消毒剂等厂。太华公路经此。
清乾隆年间置,在今哈萨克斯坦塔尔迪库尔干东南图尔根河下游东岸。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4: 图尔根河 “经齐齐罕卡伦西,又南二十里,经和尔郭斯卡伦西”。
在今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唐称威蕃栅,《旧唐书·王涯传》:“一路从绵州威蕃栅入蕃界,径抵栖鸡城,皆吐蕃险要之地。”即此。宋称威蕃亭,筑堡寨于此,以御静州蛮。
隋大业三年(607)改硖州置,治所在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县西北)。辖境相当今湖北宜昌、枝城、远安等市县地。唐初改为硖州。天宝元年(742)复为夷陵郡,治所在夷陵县(今宜昌市)。乾元元年(758)复为硖州
①西汉置,属代郡。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县东。东汉初废。②东魏天平二年(535)析元城县置,属魏尹。治所在今河南南乐县东北八里平邑村。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属魏州。大业初废。③1944年山东革
即春秋郑琐邑。在今河南新郑市北。《续汉书·郡国志》 河南菀陵县: “有琐侯亭。”
亦作子午山。在今陕西中部县西。《清一统志·鄜州》:子午岭“在中部县西北二百里,接甘肃庆阳府合水县界。沮水出此”。在陕西省和甘肃省最东部交界地带,处于北洛河和泾河支流环江—马连河间。因主脊大体为南北走向
在今云南剑川县南三里向湖村。《方舆纪要》 卷117剑川州: 望德城 “在州南三里。周五百丈,段氏所筑。今为民居,名水寨村”。
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南北两岸。属林芝地区。面积8100平方千米。人口1.5万。辖3镇、3乡。县人民政府驻朗镇。朗,系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意为“想像、显现”。曾译囊、郎、朗营、朗谿。元为乌思
明嘉靖中置,属绥宁县。即今湖南绥宁县驻地长铺镇。
即今江西信丰县西油山。《明一统志》卷58赣州府:犹山“在信丰县西一百二十里。山分九十九面,多产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