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保德县

保德县

金大定十一年 (1171) 置,为保德军治。治所即今山西保德县。二十二年 (1182) 为保德州治。蒙古宪宗七年 (1257) 废入保德州。明洪武七年(1374) 又降保德州为县,九年 (1376) 改县为州。1912年又改保德州为县,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


在山西省西北部、黄河东岸,西临陕西省。属忻州市。面积997平方千米。人口15.1万。辖4镇、9乡。县人民政府驻东关镇。唐为岚州地,北宋淳化四年(993年)析置定羌军,景德元年(1004年)改为保德军,取“民保于城,城保于德”之义命名。属河东路。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置保德县为军治。二十二年升为保德州。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废保德县入保德州,属冀宁路。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州为县,属岢岚州;九年复升为州,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隶州。1912年改州为县。1914年属雁门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9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属山西省忻县专区。1983年属忻州地区。2000年属忻州市。地处黄河中游梁峁沟壑丘陵区。黄河、朱家川河、小河沟河流经境内。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谷子、糜子、马铃薯、高粱、玉米、豆料、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铁、铝土、硫黄、高岭土、油页岩、长石等。工业有煤炭、焦化、化工、电力、建材、冶金、陶瓷等。神朔铁路、忻保公路经此。古迹有烈女祠、金峰寺、灵感寺、林遮峪新石器古遗址等。


猜你喜欢

  • 罗阴城

    亦作洛阴城。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十二里洛阴村。《水经·汾水注》: “ (洛阴水) 径洛阴城北。”《魏书·地形志》: 永安郡阳曲县有罗阴城。唐武德七年 (624) 于此置罗阴县,贞观元年 (627) 废,仍

  • 小境门

    在今河北张家口市。与大境门同为长城边口。门外丛山夹谷,形势险要,是通蒙、俄咽喉要道。

  • 大吃水沟山

    在今河北灵寿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4灵寿县:大吃水沟山在“县西北百五十里。山北即团箔口,两山对峙,出矿,流民多啸聚于此”。

  • 析木城

    即今辽宁海城市东南析木镇。《方舆纪要》卷37海州卫: 析木城在 “卫东南四十里”。

  • 阳亭县

    北魏太和五年(481)置,为魏兴郡治。治所在今陕西山阳县西北。后改名南阳县。古县名。北魏太和五年(481年)置,治今陕西省山阳县北。为魏兴郡治。隋初废。

  • 下泥市

    一名霞凝港。即今湖南望城县东十八里霞凝乡。《清一统志·长沙府二》 “榔梨市”条下:“下泥市在(长沙)县西四十里。”

  • 马山口关

    明置,在今湖北郧县西五十里。一作马山口堡。

  • 清丘县

    ①即清阴县。北魏置,在今河南正阳县南。②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许昌县置,属汝阴郡。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市东南口孜镇北古城孜。《方舆纪要》 卷 21 颍州: 清丘城,“ 《志》 云: 城在颍水北岸,旁

  • 东坑寨

    在今江西广昌县南。《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广昌县:东坑寨在“县南五里。四周高山壁立,上平衍,宋元居民避寇于此”。

  • 济阴郡

    ①西汉建平二年 (前5) 改定陶国置,治所在定陶县 (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辖境相当今山东菏泽市及定陶、东明等县地。东汉属兖州。北魏属西兖州,后移治左城 (今山东曹县西北)。北齐废。隋大业初改曹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