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滦镇
即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二十八里黄河北岸钟銮城村。元时为漕运中转站。《元史·食货志》:“运粮则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陆运至淇门(今河南浚县西南),入御河(今卫河),以达于京。”后以劳费不赀,改从海运,而中滦遂废。明洪武中尝设驿及巡司。明末数遭水患,居民迁徙几尽,村落为墟。
古镇名。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南、黄河北岸。元时江淮漕运由此转陆运至淇门(今河南浚县西南),入御河(今卫河)而至大都(今北京市)。元末筑城。明初徐达亦由此渡河取河北。洪武中置驿及巡检司于此。
即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二十八里黄河北岸钟銮城村。元时为漕运中转站。《元史·食货志》:“运粮则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陆运至淇门(今河南浚县西南),入御河(今卫河),以达于京。”后以劳费不赀,改从海运,而中滦遂废。明洪武中尝设驿及巡司。明末数遭水患,居民迁徙几尽,村落为墟。
古镇名。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南、黄河北岸。元时江淮漕运由此转陆运至淇门(今河南浚县西南),入御河(今卫河)而至大都(今北京市)。元末筑城。明初徐达亦由此渡河取河北。洪武中置驿及巡检司于此。
1927年改乌珠河设治局置,属吉林省滨江道。治所在乌吉密河 (今黑龙江省尚志市)。1945年划归松江省。1946年改名尚志县。旧县名。1927年由乌珠河设治局升县,并改名,治乌珠河(今黑龙江尚志市驻地
又作巴呼里河。即今黑龙江省桦南县北倭肯河支流八虎力河。源出县东北七星砬子。西流入倭肯河。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2:窝肯河“北受巴呼里河,河亦曰巴和里”。
即渤盆国。今加里曼丹岛南部彭布安河口之瓜拉彭布安。《宋史·真宗本纪》: 大中祥符四年(1011),有蒲婆国来贡。
南齐建元二年(480)置,属越州。治所在开城县(确址待考,疑在今广西邕宁、横县二县南境)。后废。
1937年伪满由安东县析置,属安东省。治所在安东县(今辽宁丹东市)。1949年属辽东省。1954年属辽宁省。1965年改名丹东市。旧市名。1934年以安东县城区设置。在今辽宁省东南部。1965年改名丹
即今台湾省桃园县西南杨梅镇。清设杨梅坜汛,有把总驻守。日本占领期间设杨梅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杨梅镇。据郭薰风主修《桃园县志》说:“以附近多杨梅树,中央有一大坜谷,故名。”
即新门。在今河南陕县东北三门峡人门岛东。唐郑棨《开天传信录》:“天宝中,上以三门河道险束,漕运艰难,乃旁北山凿石为月河,以避湍急,名曰天宝河。”
唐天宝元年 (742) 改邕州置,治所在宣化县 (今广西南宁市南郁江南岸亭子街)。辖境相当今广西南宁市及邕宁、武鸣、隆安、大新、崇左、上思、扶绥等县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邕州。唐天宝元年(74
即今山东青州市西四十里九回山。《汉书·地理志》齐郡广县:“为山,浊水所出。”《水经·淄水注》:浊水“出广县为山,世谓之冶岭山”。元于钦《齐乘》卷2“北阳水”条:九回山“俗名九扈,古广县为山也”。
在今山西沁水县东北郑庄乡。《清一统志·泽州府》 “曲堤渡” 条下: 郑庄渡 “在县东五十里”。